北京幼升小网

登录 | 注册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2017-04-26 11:15|编辑: 幼幼|阅读: 8052

摘要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2017年开始要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具体内容,北京幼升小网小编给大家分享。

日前,教育部官网挂出《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并且根据小学、初中、高中的不同情况各自给出了要求。

看来,在未来,我们的孩子少不了跟随学校一起出去走走、看看,并且这将成为我们孩子课程体系的一部分。

其实啊,早在几年前,在一些学校就已经开始研学旅行的尝试——每学期孩子们都有机会跟随老师、和班上的小伙伴一起走出校园,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去体验、去学习。所以,这种形式并不是咱教育界的“创新”。

教育部等11部门发文: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

去年12月,教育部官网挂出《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

那么,究竟什么是研学旅行呢?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去年,《意见》出台后,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这样说道。

研学旅行,应该怎么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

1.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课程建设成体系

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

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

学校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一般安排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尽量错开旅游高峰期;

学校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

2、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研学类型要多样

各地教育、文化、旅游、共青团等部门、组织密切合作,遴选建设一批安全适宜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

各基地要将研学旅行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突出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

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

教育部将建设研学旅行网站,促进基地课程和学校师生间有效对接。

3、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预案流程有保障

学校组织开展研学旅行可采取自行开展或委托开展的形式,提前拟定活动计划并按管理权限报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通过家长委员会、致家长的一封信或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告知家长活动意义、时间安排、出行线路、费用收支、注意事项等信息;

加强学生和教师的研学旅行事前培训和事后考核;

学校自行开展研学旅行,要根据需要配备一定比例的学校领导、教师和安全员,也可吸收少数家长作为志愿者,负责学生活动管理和安全保障,与家长签订协议书,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权利;

学校委托开展研学旅行,要与有资质、信誉好的委托企业或机构签订协议书,明确委托企业或机构承担学生研学旅行安全责任。

4、健全经费筹措机制,多个部门同努力

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

交通部门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公路和水路出行严格执行儿童票价优惠政策;

铁路部门可根据研学旅行需求,在能力许可范围内积极安排好运力;

文化、旅游等部门要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施减免场馆、景区、景点门票政策,提供优质旅游服务;

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会同教育行政部门推动将研学旅行纳入校方责任险范围,鼓励保险企业开发有针对性的产品,对投保费用实施优惠措施;

鼓励通过社会捐赠、公益性活动等形式支持开展研学旅行。

5、建立安全责任体系,安全原则要记牢

各地要制订科学有效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安全保障方案,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责任落实、事故处理、责任界定及纠纷处理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督促学校落实安全责任,审核学校报送的活动方案(含保单信息)和应急预;

学校要做好行前安全教育工作,负责确认出行师生购买意外险,必须投保校方责任险,与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与委托开展研学旅行的企业或机构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方安全责任。

6、基本原则

——教育性原则。研学旅行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注重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成长空间。

——实践性原则。研学旅行要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

——安全性原则。研学旅行要坚持安全第一,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学生安全。

——公益性原则。研学旅行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贫困家庭学生要减免费用。

研学旅行,学校怎么设计才合理?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研学才是适合孩子、才是真正让孩子受益的呢?

会上,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王晓燕主任作了题为《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目标、原则与方法》的主题演讲。那么,在她看来,学校究竟该如何组织研学旅行呢?

明确研学旅行的目标原则

【案例】“体验式育人”模式目标原则很清晰

上文何石明提出的“体验式育人”和丰台二中立志做“上品教育”密切相关,将学生的体验视为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设计实践活动不断开发和利用这一无形重要课程资源:首先激发学生体验的内驱力,其次拓展学生体验的活动空间,第三开发与利用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从" “心”开始,引领学生体验生活,做健康生活的主人,一个有益于家、国、天下的大气之人。

【专家支招】

(一)目标原则有哪些

从课程目标的设计类型来讲,有四个方面。

首先是知识性目标,研学旅行中学生获得的知识,跟学校系统的学科课程相比是有区别的。学校的学科课程主要是教师的系统讲授,而研学旅行的学科课程来源于学生的实践和体验的过程。

第二是能力性目标,在研学旅行课程中的这种能力目标,应该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多维度的综合能力。这里既有认知与思维能力、也有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社会参与合作能力等维度。

第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目标,在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我们看到有大量的文字涉及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情感领域目标是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体验过程中的重要目标维度

第四是核心素养目标, 我们国家现在制定的核心素养的框架由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构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主性、社会性、文化性等本质属性的观点,整合了学生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二)目标设计的维度

体验性。研学旅行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体验性,首先就要关注一下它的体验性维度。这里边我们还可以从核心素养提出的的全面发展的人的维度,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维度去设计这个活动。另外一个从活动的主体对象出发,研学旅行要根据学段特点、班级、小组、个人的特点来设计。

适合的平台。比如研学的线路、基地、资源等等。

鲜明的主题。也就是说在真实情境下,你设计哪一种有价值的问题。

注重过程和方法的落实。

确立研学旅行的活动主题

【案例】将活动内容直接与社会现实相融合,注重在直接经验中引导学生的体验

在日本青森县的南部,提出了名为“朋友村”的构想。在朋友村里边,访问这个村子的学生都可以住在当地的农民家里,以村民的身份参加公园或道路的建设和装饰,城镇的居民也会通过邮寄信件或电子邮件的方式,与回到学校的学生进行联系,学生毕业了以后也还可以再回到那里。

这些研学旅行活动,都是真实的体验,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最原始的经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不只是看一下,摸一下就完了,帮助他建设一下,这样能够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养成,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日本的修学旅行更强调发挥少年儿童自身的主体性开展活动,以激发学生的自发性、自主性为前提。比如自然体验活动,在暑假里边组织学生到林海学校、林间学校进行集中的野外活动,使学生受到自然的熏陶,得到意志、体质、体能的锻炼。有这样一个统计,在儿童时期,自然体验越多的话,长大以后他的主动性、意志力、责任感和规则意识就会越强。

【专家支招】

(一)主题原则

研学旅行活动主题有这样几个原则,分别是教育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融合性原则、激发学生自主性原则和挖掘特色性原则,且特色性特别强调了要立足国情、域情和校情。

教育性原则。

《意见》里边明确指出,教育性原则是第一项基本原则,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注重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着力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把教育性原则放在第一位,我们才能避免只旅不学或者只学不旅的现象。

实践性原则。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一项校内外相结合的教育活动。研学是目的,旅行是载体。也就是说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和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实现研学综合育人的目的,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之中,就要去充分地促进学生知与行、动手与动脑、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结合和统一。

作为这样一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模式,特别要注重学生实践性的学习,避免在学校里边以单一的学科课堂知识接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直接获得为目的的学习活动。研学旅行课程可能更强调要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促进融合性原则。

《意见》里边明确的提出作为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要以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为突破口。从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根本目的出发,站在综合育人的高度,再基于核心素养的形成来进行统筹、设置和实施,在此过程中就要进行资源的梳理、整合。包括学校内的学科整合、多学科整合、跨学科的整合,甚至是跨界的整合。在这里边,比如说整合资源,要结合地区的情况、学校的情况、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自然文化遗产、红色教育资源、综合实践基地,包括科技馆、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等等都可以去进行充分地挖掘、整合可利用的资源。

(二)主题内容

我们的主题设计的内容,其实《意见》里边已经有了明确的说明:“小学是以乡土乡情,初中是县情市情,高中是省情国情”设计相关的主题内容。

另外一方面,依托这样一些资源去设计主题内容。从核心素养来说,从研学旅行来看,它也可以密切联系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相关的主题。

再比如,它也可以是学校跨越这种学科之间的一些跨界组合、学科知识的重组,这样的一些主题的设计内容,也都是很好的。

(三)主题类型

主题设计的类型,《意见》里边也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包括自然类、地理类、科技类、环保类、历史、人文、拓展体验类、艺术类、职业探索类等。

总之这些设计的类型,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科技信息教育、国情教育等等。

构建研学旅行的课程框架

【案例】边游玩边研究《红楼梦》,进行多维度整合

一个学校,将研学旅行纳入《红楼梦》经典的学习。老师把学生分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将其中医学、服饰、建筑、诗词、婚配制度等等进行深入探究,这是一个多维度整合。整合之后,要求学生选取一个人物做论文,关键是他们要去体验,要去实践,师生共同乘坐“红楼专列”赴上海大观园,穿上古装服,演一演这个人物,在旅行中感受经典文化。

【专家支招】

(一)课程实施是目标实践的必要途径

在实施过程之中,需要我们调整课程的目标定位。在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目标中融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合旅行中的闲适情境,选择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应重点关注的内容并落实到课程目标中。比如科学类的活动,你要重点培养他的什么能力,这是需要你调整课程目标的定位。

(二)加强课程整合

于我国学生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弱的实际情况,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计划,但走出校园的围墙,你就要跳出目前学校内普遍存在的以学科为中心的界限,不是把一门课在路上去重新复制一下,而是开展基于项目的情境教学。

我觉得研学旅行的意义就在于开发学校里学不到的这些经验和知识、素养,一方面,走出校园,你就需要为学生创设这种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这种真实的情境里边观察、体验、思考,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提升能力、锻炼品格。

另外一方面,围绕这种跨学科的内容和项目开展跨学科的教学,确实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健全课程体系

现在关于研学旅行的质量标准我们还没有,这个地区的研学旅行是好还是坏,现在没有评价标准,我们慢慢要制定关于研学旅行的质量标准,明确课程目标、主题和评价方式。

从微观层面来讲,全面健康、稳妥地推进研学旅行的实施,要关注学校内学科之间的互动。研学旅行将构筑起中国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之间的桥梁,成为校内外教育衔接、合作、协同创新的一种新的形式。所以既要克服学校学科本位的这种局限,同时也要跟学校密切的配合,注重学校这种跨学科团队的建设,同时关注校外资源的专业化引导,注意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协调,真正使顶层设计的上位概念落实到我们的教育活动之中。

特别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探索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就是说,这个教师不仅仅是学校内的教师,当然它也包括学校外的这种指导教师,所以需要校内校外教师联合起来,从认识理解课程的构建原则、实施框架、组织方式、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沟通、协调。

形成课程体系的特色品牌

【案例】“体验式育人”入课程,学分安排有体系

丰台二中设置了缜密的综合实践课程的安排,已经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高一学年的第一学期入学前,每年的8月下旬进行为期7天的军训,完成后获得2个学分。高一学年的第二学期,组织学生参加农业实践活动和职业见习活动;完成后各获得1个学分;共2学分。高二学年的第二学期6月上旬组织学生在到农村,进行为期6天的“体验式育人”活动,甚至还鼓励学生与家长参加日本修学活动。完成后获得2个学分。学生在进入高三以前必须参与不少于5个工作日,共完成不少于80个小时青年志愿者活动。完成的学生获得2学分。以上共8个学分。另外,支教是学生日常德育课程,不是放假旅行,不得安排自己的事情。对不参加的同学,学校也将统一安排校内学习实践活动。

【专家支招】

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它的落实需要从整体上去推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对接、融合,不光是学校和企业和校外机构,还包括各个单位、各个机构的对接融合,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综合课程体系。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事一物,一情一景皆教育,研学路上有课程,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声明: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ID:Zhongguojiaoyubao),由北京幼升小网团队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中国教育将如何改革发展?中小学生切实减负 2020年消除56人以上大班现

新学期新举措!落实《北京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北京小学生教学计划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