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幼升小网

登录 | 注册

适应新高考,学生和家长要这样做! 快看高校招办主任和名校长说了啥

2017-12-06 10:19|编辑: 佳佳|阅读: 875

摘要

新高考的改革,让不少家长担心孩子不适应新高考,人才培养该遵循怎样的原则?中学生生涯规划该怎么做?大学专业该怎样选?北京幼升小网小编为大家分享相关内容。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如何加强高校与中学的互动?大学和中学教育如何有效度过?人才培养该遵循怎样的原则?中学生生涯规划该怎么做?大学专业该怎样选?

12月1日,《现代教育报》主办的“高校招生宣讲团”走进中学系列活动在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举行。大学招办负责人、学区管理中心领导、中学校长、高三年级各科老师、学生家长、教育专业媒体等各方汇聚,零距离对话时下大家为关心的高考改革、升学招生、人才培养等焦点问题。这是《现代教育报》搭建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通过这个综合性平台,大学招办主任表达了他们希望学生具备的基础知识储备及基本技能,中学校长了解了大学的学科特色及招生方向,家长了解了大学专业设置及如何从中学开始引导孩子锁定未来目标专业。各方呼吁,这样的论坛亟需多办,能给高校、中学、家长、学生创造更多直接对话、彼此深度了解的机会。

下面,让我们分享嘉宾们的精彩发言吧:

现在中学都面临竞争压力,要看升学率。但我们高校是希望中学对孩子的培养能够放长远一些,因为在中学都是打基础,不是暂时的排行榜上去,而是要立足人才培养的规律。我们大学希望招到一些基础、身心、素质各方面都全面发展的孩子,这样他将来学习后劲更足。

特别是我几次强调,不要过早引导孩子偏科。如果孩子对每个专业都很有兴趣的话,学校应尽可能给他提供机会,引导全面发展。中学这些课程,对人的一生来说都是非常基础而且重要的。我们研究教育都知道,知识都是相互关联的,学得多并不是加重负担,而是融汇贯通后更有潜力,而且学别的学科也会更轻松。我们要看人的长远潜力,希望中学引导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特别是美术、体育、音乐等,对孩子的修养、身心健康、智力发展也有很大帮助。

还有一个建议,是让孩子们劳逸结合,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业。有时候孩子特别疲倦,家长让他们上的补习班太多了,负担太重。这样学习很辛苦,效率非常低,影响健康,缺少睡眠,上课会脑力迟钝、记忆力减退,对他们将来发展是不好的。实际上中学那些课,对现在孩子的智力水平来说都不是大挑战,老师讲一些方法让他有兴趣,适当布置些作业,让他休息好,精力充沛,这样到大学以后不会厌学。因为有的时候孩子在中学特别辛苦,上大学以后就放松了,放松以后成绩就滑坡。同时从大学的统计来看,孩子压力过大,会出现精神上不太健康的状况。

高校的招生宣传活动能够进入中学,有实实在在的交流,探讨新高考,探讨高校,这是很好的切入点。

高考有机遇和挑战,也会带来困惑和迷茫。孩子上什么样的大学、学什么样的专业,大家纠结的是志愿填报。高考志愿核心要素有:分数、院校、专业、地域,至于怎么选,要看兴趣和长远发展。特别是选考,高中选考跟大学专业的选择、跟将来是读研还是有其他发展的目标是不是一致。总之,适合才是好的。之所以选择非常难,取决于考生实力,取决于考生到底想要什么,也取决于家长做了多少功课。

我有几点建议:

第一,对中学。我觉得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中学除了一些应对做法、狠抓教学质量之外,还需要专业的指导教师队伍。基于对学生的了解,现在更多地是依赖于班主任。另外,中学一定要了解高校、了解专业,在职业规划方面要有自己的想法,可以给学生做精细的指导。否则就可能把家长和考生推向社会咨询机构。

第二,对高校。高校要进行深度开放。高校有服务社会的功能,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在社会上要有发声,特别是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和特色,向社会说明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另外,高校也要开放自己的资源,跟中学实行资源共享,比如知名教授进中学,做科普讲座;还有高校校园行,把对不同专业感兴趣的中学生要做分流,形成几套介绍方案。

第三,对家长。家长功课要做足,更主动获取信息,有目标校之后要走进高校实地考察,有深刻了解,对孩子的专业选择才会有更好的抉择。

选择高校时,如何看待好学校和好专业是非常重要的。

我在招办每年需要追踪学生的培养情况。刚刚统计的数字,我们有20%的学生会变差。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一个好专业还是非常重要的。好专业怎么定义?都想去学经济、金融、财务、会计,这是错误的。因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是需要各个行业的人才的。

北京实行平行志愿后,家长大可不必关心孩子将来能上什么样的学校,而是应该关心一下到底给孩子定位在什么样的兴趣和专业上。每年9月份我们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有学生退学。我们每年都有30多个学生退学。为什么?相当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对专业根本不感兴趣,是父母非让学的。

同时,在填报志愿时如何定位孩子的地理位置也很重要,就是所谓的区域选择。不一定挤破头留在北京。外地的很多高校、很多专业都是很强的。中国教育引以为荣的,除了基础教育之外,就是大学的本科教育,是比较成功的。

而高考也不是唯一进大学的途径,特殊人才进大学有很好的途径,尤其是自主招生,学校有自主权。

特殊招生占我们学校招生比例的21%还多。

对于学生的职业规划,我始终认为是很重要的。不仅仅要告诉孩子们怎么去走班、选科,未来应该真正开成一门课,成立一个政策研究室去应对,否则是有风险的。

同时对于一些学科,比如物理,不能因为难学就让孩子们放弃。因为这些是基础学科,非常重要。

高考改革对高校带来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如何适应专业改革跟学生未来发展相对应问题,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每个家长的投票都非常关键,没有投票,未来可能某个学校的某个专业就会废除。所以我们也在不断做改革,有些专业该整合就整合,该停就停。

面对改革,中学也面临着选科、走班、师资力量、课程建设等一系列问题,这都是要长期调整的。那短期内怎么办?从高校角度来讲,我们在心理方面、职业发展方面、素质课程方面、师资方面都有相应的资源,跟很多生源基地校结成对子,我们的教授走进高中,通过讲座、课程共同建设、师资共同培训等方式,服务社会。

对于大家普遍关心的专业选择问题,我们做了很多调查后发现,专业和就业匹配度,仅为20-30%。所以,专业不一定是就业方向,我们建议家长更多地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这才是关键。

我们在高校里发现,很多学生专业都是家长选的,自己不喜欢,进来之后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我们就需要做很多工作来让他们了解专业的好处、专业未来的方向,学生才会逐渐改变。

当然我们也会有转专业、双学位等相关制度,让学生能够调整。但我们希望家长更多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让他们理性看待专业,这样他大学四年能够比较快乐健康地把学业完成。在四年当中,他逐渐会有一些比较明确的职业方向,会知道自己怎么去做。

适合自己的大学对学生来说才是好的大学。希望在我们多方共赢之下,让学生有一个成长与成材的渠道。

除了每年的招生宣传,像今天这样,中学、大学、家长之间这种深度沟通的机会是不多的。中学、大学、家长的很多困惑,都是因为信息之间的不对称。信息的共享,让大家能够更好交流、互通。在报考高校过程中,考生家长应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来充分收集信息,了解高考改革政策、了解学校、了解专业。

将来大学的报考,招生模式是学校加专业的趋势,以专业为主。那么首先要有专业认知。如果中学有条件的话可以邀请一些大学老师来做专业认知方面的辅导,这对于学生将来的选择、自信心的建立、学业的后续发展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同时,建议学生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不要说一定选择所谓好的,不适合自己也是很难受的。孩子想学什么,希望家长能够尊重他们选择。因为学什么专业不是特别重要的问题,尤其是现在这种大众化的教育,本科学习都是通识性的,而且并不是在某一个专业学习,将来就一定要找专业对口的工作。即使学生选择了某一个专业,将来还是有再选择的机会的,比如很多大学有转专业的政策,或者将来还可以考研、可以出国留学等等,选择的机会非常多。

每个人在各个阶段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有可能孩子在高三想学这个,通过学习他又发现自己在另一方面很有特长,那么选择的渠道还是很多的。所以还是建议学生尽量选择适合自己的、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不能说北大分高,分数够得着就一定要上,也不管什么专业。那样对于将来发展,包括心理成长都不是特别有利。希望学校在这方面能多多引导,让学生更加全面发展,学自己喜欢的专业,而不是那么强的功利性。

高考改革不仅给中学带来了很大影响,实际上对大学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但现在很多学校、很多老师都没太认识到,将来某些学校的某些专业可能就招不到人了,会在改革大潮之下逐渐被淘汰。所以将来专业面临着重新洗牌。

对于考生和家长我有如下建议:

第一,在填报高考志愿之前,一定要看招生章程。各高校的章程是纲领性的,都写得很清楚,把这章程研究透了,心里的疑问就能解答80%。再有一些个性化的问题,可以到学校、到招生老师那里去咨询。

第二,在孩子分数够不到某个理想学校分数高的专业的时候,又想上这个学校,于是就会关注那些分数稍微低一些的、又不太了解的专业,然后就开始有各种想象。现在网络上高考节目、栏目非常多,希望家长不要对一些专业望文生义,还是要到学校官方网站去看,详细了解这些专业的具体情况。

第三,我们经常会听家长说,孩子考了高分,不能“浪费”;还会说什么专业好和坏。实际上,不能说哪个专业不好,专业没有好坏之分,还是兴趣重要。强烈建议家长要考虑孩子兴趣,这对他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第四,关于转专业。高中生的兴趣是不定的,你就随了他的意让他选,将来进了大学还有很多选择的机会;如果一旦没有考好,没有上到理想的专业,也别太垂头丧气,他在大学还是有很多机会去接触到那个专业的。大学里面会开设很多课程,如果真的是感兴趣,也还可以选修。

第五,家长应该早一点关注专业情况,不要等到考分出来以后再想,因为到那时无论分高分低,都是真的很纠结了,六神无主,心绪不宁。所以早一点着手关注,准备好三个预案——正常分数的一个,低分的一个,高分的一个,那么到关键时候就不那么着急了。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田驰正

根据我们的经验,把学生招进高校之后,在培养过程中,会有部分学生出现两方面问题:

第一个问题,他们学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不喜欢这个专业,感觉跟他之前想的不是一回事。

第二个问题,一些毕业生在就业一年之后,发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不是自己喜欢的,跟自己之前的设想也不一样。这是对职业规划和认知方面的问题。

我们学校针对这两个问题有自己的做法,也希望跟中学和家长共同配合。对于选专业问题,我们针对本校一些主要的专业课,在录制网络课程,大家可以在网上看到相关课程,了解专业知识。在高三的时候,家长就可以让孩子点开这个网络课程看一下,大致了解你是不是喜欢这个专业,是不是喜欢这位老师讲的内容,这是直接、简单的一种方式。

还有一种方式,欢迎中学组织学生来大学。现在是开放校园,可以来我们学校旁听一下,可以找相关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跟他们对接,让孩子体验一下我们学校专业课都是什么内容,让学生切身去感受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针对职业认知问题,我们学校常年会有一些合作的企业定期组织人事经理来做宣讲,会告诉学生将来应聘的职位具体从事什么,这对于考生未来选专业、选工作都是很有帮助的,都可以跟考生、家长、中学相配合。

随着新高考的改革,我们越来越深切感受到大学对所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强,这对中学的基础性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中学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复合型人才是培养重点。要研究如何让学生在各个学科上打好基础,同时让一些学有余力、学有所长、有兴趣爱好的孩子能够更好发展。

但是长期以来,中学教育发展受基础条件影响,包括我们的师范队伍建设,决定了老师一般都是单学科性的,缺乏系统培养。因此如何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对我们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在这样的基础下,如何让我们的老师全面发展,学校下了很大工夫。同时我们对学校未来课程建设提出了一系列规划和实施策略。

大家过去在追求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现在我们想让他们争取赢在终点。让每个孩子在中学阶段要打下学习基础之外,在立德树人,成人成材,在人的本性发展中,我们中学更要把好关。中学阶段是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中学的课程设计、活动设置、组织管理和价值观引领,对于孩子的未来成长就特别重要。

在中学阶段,对于孩子的心理引导也特别重要。高考竞争压力大,一些孩子会在盲目学业竞争中失去自我,到了高校之后会出现暂时的人生目标缺失,会产生很多问题,所以我们就想在中学阶段要做好心理引导工作。

还有学生未来职业规划,我们高一年级组的新导师制开始实施了。要不断对孩子进行引领,包括把一些高校的优质资源引进学校,让家长一起参与,共同规划孩子的未来。其实孩子的未来在他自己手里,但是在他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定型的时候,给予必要的关注和指导就变得特别重要。

声明: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报,由北京幼升小网团队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重磅!北京今秋实施新高考改革!2017级高一新生起实行

中国教育迎来高考综合改革:“3+3”新高考模式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北京教育新高考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