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幼升小网

登录 | 注册

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特色课程打造新优质学校

2017-07-11 17:48|编辑: 阿奇|阅读: 767

摘要

套用托尔斯泰先生一句话,“有名气的学校是相似的,普通学校各有各的不同”,在名校云集的海淀区,一所普通的小学该如何生存,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竞争力?

套用托尔斯泰先生一句话,“有名气的学校是相似的,普通学校各有各的不同”,在名校云集的海淀区,一所普通的小学该如何生存,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竞争力?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走进了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见到了丁凤良校长。

发展契机

王丽蕾(以下简称“王”):您原来一直在中关村一小工作,现在来到双榆树一小,有什么感受?在您眼中,双榆树一小是一所怎样的学校?

丁凤良校长(以下简称“丁”):坦白说,双榆树一小与知名品牌学校相比,是存在一定差距的。首先从规模上讲,这所学校的教学场地并不大。如果按校园面积和地理位置来划分,它应该算是一所社区学校。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周围几个小区的普通家庭。然后是生源。“教育均衡”政策未出台之前,这所学校的生源质量不太好。随着“划片入学”政策的实施,学生不能随意流动了,京籍生源开始回流,学校的生源质量也开始变好了。再看教师队伍。这所学校需要进一步锻炼培养骨干名师队伍,进一步缩小和知名品牌学校的距离。当然,这并不是说这里的教师不够优秀。说到这里,最后一点也就出来了——教师发展平台低,机会不均等。名校的教师参加培训或比赛一般都是全国性的,甚至是国际性的,获得的证书含金量也高。而这所学校的教师有时候甚至连参加全国性比赛的机会都没有。名校教师一直在接受锻炼,这所学校的教师一直没有机会。久而久之,差距也就拉开了。

王:作为学校校长,您打算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

丁:说到这里,我必须要说,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2015年7月我担任这所小学的校长,10月国家就提出了“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2016年3月,海淀区教委启动“新优质学校建设工程”项目,我校通过评审进入到该项目。这些好政策为双榆树一小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有了政策的支持,我觉得困难就解决了一大部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我们先从课程做起。

特色课程

王:“育·树”课程是贵校的一大特色,您能简单介绍一下该课程吗?

丁:“新优质学校建设工程”项目评审指标之一是:落实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开发校本课程,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新课程实施方针。针对这一指标,我想以“育·树”课程为统领进一步建设开发和完善学校课程设置。先解释一下为什么叫“育·树”。“育·树”是“榆树”的谐音,暗含双榆树第一小学之意;“育”与“树”之间用间隔符分开,是为了说明它们还有各自独立的含义。“育·树”课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基础课程、整合课程和拓展课程。基础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整合课程包括主题整合课程和活动实践课程;拓展课程包括特色社团和课后一小时课程。“育·树”课程“育”“树”并举,育学生诚信、仁爱、勤奋、坚毅、明智、创新六种品格,树有根、有情、有视野的中国人。

王:您觉得目前“育·树”课程是贵校的竞争优势吗?

丁:就现阶段来说,“育·树”课程还不能说具有多大的优势,但毫无疑问,它是我校的一大特色。

王:这一课程已经很完善了吗?还有没有需要补充深化的地方?

丁:还不能说它已经很完善了。我校把“新优质学校建设工程”后续工作的重点聚焦在了深化“育·树”课程,树立“育·树”教育理念上。

理念升华

王:您能详细阐释“育·树”教育这一理念吗?

丁:“育·树”教育是“育·树”课程的深化和升华,它有三个支点——若水德育、阳光课程、生态教学。“若水德育”取自《道德经》的“上善若水”。

德育方面,我们希望把学生培养成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并具有润物细无声品质的真君子。

课程方面,在“育·树”教育中,我们称之为“阳光课程”。之所以这样称谓,一方面是因为阳光是公平的,它均匀地洒向每一个人,学校为学生提供课程选择的机会是公平的,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可“投己所好”。另一方面,阳光是温暖的,我们的课程也是有温度的,它尊重了学生的差异化发展。阳光课程主要强调育智树人、育体树人、育美树人和育新树人,以智、体、美、新四个方面为切入点,使学校课程能够为学生“自主选择、顺应兴趣、差异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教学方面,生态教学以尊重为前提、以生成为标志、以开放为途径,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底色,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挑战与对策

王:这个理念听起来很有吸引力,到了真正落实的阶段会有什么困难吗?

丁:困难一定会有的,现阶段就遇到了一些困难。首先,“育·树”教育理念本身还有待提升,应该找一些相关专家夯实理论基础。其次,学校干部教师对这一理念的内涵和外延,认识、理解还不深入,需要进行相关的学习。再次,学校优秀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的缺乏也阻碍了这一理念落实的进程。我们在引进优秀骨干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也向教委递出了申请,希望教委在这一方面能从政策上予以支持和帮助。最后,项目支持的缺乏。目前我们已经是“新优质学校建设工程”项目的建设学校,对于学校来说,希望以后教委能多一些类似的项目,给我们更多的机会,通过项目来助推骨干教师成长与引进的步伐。

王:您谈到了教师队伍这个问题,那么,请问您将如何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以更好地落实“育·树”教育理念呢?

丁:我觉得,教书育人不仅仅只是一份单向输出的工作,不能让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只是一味地付出,而得不到任何精神上的慰藉。我正努力使整个教师团队在提升教学研究能力的同时,能获得足够的职业幸福感。

王:您具体是怎么做的?

丁:我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提升教师团队的研究能力。一是撰写分享教育故事。学校组织教师撰写并分享自己的教学故事,在过程中也练习了教育叙事的研究方法。二是分层研究各类课题。我校的课题研究一定都是源自于教师教学实际中的真问题。只有抓住教师教学过程中难以改变的“痛点”,他们才能产生研究解决的动力。但是,仅仅依靠教师自身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只有学校、学科、组级、个人四个层面互相配合,整体推进,才能真正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具体来说,学校通过申请加入某些项目,为教师提供项目课题,并进行教学经验、成果分享;我校各学科分别承担各学科课题的研究工作,如数学团队的课题是由我本人牵头,联合学校数学教师组成了课题研究团队,这进一步强化了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同一学段的教师共同承担某一课题的研究工作,如我校的“育·树”主题整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这一课题由二年级组共同承担,已申报海淀区教科院“十三五”规划课题;我校鼓励教师个人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与学校整合课程研究相结合,积极参加学校课程改革,尤其是进行整合课程的研究。美术教师张静从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开始,开发了创新思维实践课程,赵玲宇老师将家长资源中的拓片课程引入学生课堂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三是梳理提炼,强化成果。课题研究需要正确的方法和策略。为了激励教师们积极进行课题研究和策略分享,学校为教师搭建了教师论坛、教师讲坛、教科研杂志文章发表等经验分享交流的平台,激励或者推动教师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展望未来

王: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您真可谓用心良苦。经过您和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您希望学校会有怎样的前景?

丁:我希望将来我们的学校是一所学生有所成就、家长十分满意、教师获得幸福、学校位属优质的学校。它将是温暖的、美丽的、进取的。具体来说,教室是温暖的,课堂是温暖的,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相处也是温暖的;校园是美丽的,心灵是美丽的,生命成长的过程是美丽的;学生、教师和学校能够不断发现自我、激励自我、超越自我。

王:感谢丁校长的耐心讲解,期待看到一所如此美好的双榆树第一小学!

从与丁校长的交流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国家政策的支持为双榆树第一小学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但是,身为一名实干型的教育工作者,其可贵之处在于他能清晰地认识到“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丁校长说,好的政策给我们提供了机遇,但它只是一个外部力量的推动。在各行各业竞争都十分激烈的今天,要想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提升,必须要苦练内功。只有自身功夫硬了,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步。“育·树”教育理念将会成为双榆树第一小学实现质的飞跃的关键因素!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由北京幼升小网团队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双榆树第一小学

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2015年入学招生简章

2016年海淀双榆树第一小学招生简章

暑假完结!带你了解海淀区双榆树中心小学暑假特色作业..

2017年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招生简章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双榆树第一小学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