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幼升小网

登录 | 注册

老北京印象:说说北长街小学与昭显庙

2015-12-29 10:48|编辑: 阿奇|阅读: 468

摘要

北长街小学,一所坐落在皇家古庙中的老校,我祝你青春永在!

近日在网上看到一些有关故宫外八庙的文章,我不禁产生浓厚的兴趣。

北京过去寺庙颇多。皇城内围绕紫禁城的有所谓“故宫外八庙”之说,它们是:宣仁庙、凝和庙、昭显庙、真武庙、普度寺、静默寺、福佑寺和万寿兴隆寺。这些寺庙规模不大,也称小八庙,但由于都是皇家庙宇,皇家主祭,因此当年的名气并不小。

明代以及清顺治、康熙年间,每年祭祀云雨风雷四神都在天坛祈年殿一并举行。以后到了雍正年间,为了表示更大的诚心举行更隆重的祭祀,朝廷又修建了宣仁庙、昭显庙、凝和庙、福佑寺分别用来祭祀风、雷、云、雨四神。这四座庙宇和真武庙、普度寺、静默寺、万寿兴隆寺有人统称为故宫外八庙。其中宣仁庙、凝和庙坐落在北池子,普度寺在南池子,昭显庙、福佑寺、静默寺、万寿兴隆寺在北长街,真武庙(也称玉钵庙,2003年拆毁)在南长街。

其中昭显庙位于北长街71号,目前是北长街小学。有文记载:“创于清雍正十年(1732),为皇家道教宮观,祭祀雷神,俗称雷神庙。”——“坐北朝南,外垣门东向。現仅存后殿(大殿)。民国時曾在這里建立北京教育会,后罩房曾是老舍教书处。1925年3月10日至4月15日在此召开了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选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

1984年昭显庙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看到这些,我非常兴奋,因为北长街小学是我的启蒙母校。1954年我在那里读一年级,直到1960年夏天毕业。

五十多年前我们就知道校园过去是座古庙,但是是什么庙?叫什么名?何时而建?为何而建?我们多数师生并不清楚,也并不关心。

现在给朋友们说说我所知道的北长街小学和昭显庙,因为这是曾经的历史。

昭显庙,是一座皇家道教庙宇,清雍正年间为祭祀雷神而建,至今已有275年的悠悠历史。

道教是我国汉民族逐步形成的本土宗教,佛教是外域传来的宗教,他们都是长期并存封建社会的主要宗教。

道教尊崇老子李耳。《旧唐书·高宗本纪》载:乾封元年(666)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道教信奉的是神仙、真人。

佛教自公元七世纪从印度、尼泊尔传进我国,尊释迦牟尼为佛祖,信奉的是佛、菩萨。

为什么要建“雷神庙”?

据记载:“明代所建紫禁城,于永乐、正统、景泰、弘治、正德、嘉靖、万历、崇祯八位皇帝在位期间共遭十四次雷击,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奉先殿、建极殿、奉天门、西华门、承天门(天安门)以及太庙(今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均曾因雷击起火而被毁。”

“雍正年间,雷击频发于内城,皇帝遂下诏在皇城附近择地修建雷神庙,以防不测。工部与礼部司其事者经缜密分析并勘察,认为京城雷电多发自西北方向,而位于宫廷西北方的北长街又系京城之龙脉,龙生水而水克火,故启奏皇帝拟在北长街修建雷神庙,雍正皇帝以为有理遂准奏,命拨帑银限期落成,届期接引雷神,开光焚香膜拜,四季鲜花供养。”

历史上的昭显庙什么样呢?

“雷神庙座北朝南,外垣门东向。垣门外(应为内)砌绿琉璃筒瓦硬山调大脊影壁;山门三间,绿琉璃筒瓦歇山调大脊,石券门,其额刻「敕建昭显庙」楷书字;钟鼓二楼,歇山重檐黄琉璃瓦绿剪边,镟子彩画,上檐交麻叶头,下檐单昂斗拱;前殿三间,绿琉璃瓦歇山调大脊顶,三踩单昂斗拱;中殿三间,歇山调大脊,黄琉璃瓦绿剪边,五彩重昂斗拱,和玺彩画,前有五级踏步带御路,上雕二龙戏珠;后殿五间,歇山调大脊,黄琉璃瓦绿剪边,三踩单昂斗拱,和玺彩画;另有配殿若干。”

现在的昭显庙又是什么样呢?

不久前我又去寻访母校。实在令人扼腕叹惜:除了校园当中一座孤零零的巍峨古殿,昭显庙昔日雄伟壮丽的群体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如今的北长街小学校园不要说无法看出昔日皇家庙宇的风采,就连50年前我们眼中的可爱校园也不见踪影,成为难忘的历史记忆!代之而起的是排排红砖教室、是塑胶绿色操场。

可叹这座列于北京市文物保护名单的皇家建筑竟然如此败落。对于这样一位有着275年的“历史老人”,我怅然,我无言。

我不禁沉浸在回忆中。50年前,那古老的小学校园,那难忘的小学生活,一下子鲜活起来。

北长街小学校园——古昭显庙,位于北长街中段沿街西侧,东西宽约60米,南北长约90米,南北三进院落。

那时学校大门就是原来昭显庙的“外垣门”,在如今校门的南侧,已经拆毁。

校门朝东,面临马路,红墙青瓦,面阔3间。中间是门洞,厚重而斑驳的暗红色大木门分立两旁,其中北侧的门上还开有一道小门,方便平时少量人员进出使用。大门下是墩实的门轴石座。门道条石漫地。大门两侧是门房,北侧的一间是传达室。

如果大门敞开,首先进入你眼帘的是一排翠柏,翠柏高约五、六米,茶碗粗细,距离大门十米左右,好象一道绿色的屏障,由南到北,挡住你进一步探求的视线。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南院,南北宽不过二十米。在校园的三进院落中,这是第一进。

翠柏掩映着西面不远的单杠、双杠、水泥乒乓球台等体育设施,一座砖砌水泥敷面的滑梯,北面可以拾阶而上,两条滑道向南八字叉开。无疑这里是孩子们课间最喜欢的地方。

翠柏的南面是一道东西向不显眼的高墙,斑驳脱落,历尽风霜,只是高墙顶上的琉璃瓦,给我留下些许印象。

这里就是前文所述的那道“砌绿琉璃筒瓦硬山调大脊影壁”,在古昭显庙精美建筑群体中原本极具特色。

有文记载:大影壁长22米,高3.5米,厚2米。不过我觉得这些数据不大准确,影壁没有那么长,也没有那么厚。再说,著名的北海“九龙壁“也没有那么厚啊!

注:北海九龙壁长长25.86米,高6.65米,厚1.42米。建于光绪二十一年(1756年)

影壁的对面就是山门,也就是庙的正门,坐北朝南,“三间,绿琉璃筒瓦歇山调大脊,石券门,其额刻‘敕建昭显庙’楷书字。”

山门两侧为一道琉璃八字墙,两头稍向南折,然后向东西延展。红墙上覆盖着绿色琉璃瓦,两侧开有方门,琉璃门楣,我们称它为“二门”。其中东边“二门”就在那排翠柏东面一点,是我们几百名师生进入校园内部的主要通道。

1958年,为响应国家号召,我们四(甲)班在翠柏和二门中间的空地上,栽下许多蓖麻。从春天的绿苗破土到秋天的累累收获,那里寄托着我们多少孩子的好奇与欢乐啊!

一条大青砖路引导我们进入中院。

中院的主要建筑是前殿和两座钟、鼓楼,南北宽不到三十米。

前殿面阔3间,“绿琉璃瓦歇山调大脊顶”,南北有门。这里曾经是我们五年级的教室。

殿南建有一个与室内地面齐平的水泥方台,距地面高不到一米。当时也叫“司令台”,是校长、主任们讲话的地方,也是课间操体育老师、学生领操的地方。歌咏比赛时,那个地方居然也可以挤下四十来人的一个整班表演。

按照道教庙宇的建造规律,这里应该是靈官殿,是护法神的居所。

我们知道,佛教的护法神是韦驮,是横眉竖目的四大金刚。而在道教,护法神是灵官,分别姓王、马、赵。他们身着戎装,手持兵器,同样高大威猛。赵灵官据说就是保佑人发财的赵公元帅。

钟、鼓楼分列前殿两侧,双层,每层的四角都挂有一个铁铃铛。木制楼梯在北面。

在佛教寺庙里,讲究晨钟暮鼓,钟楼在东,鼓楼在西。但是道教庙宇为别于佛教,正好相反,鼓楼在东,钟楼在西。

我记得,东侧鼓楼的南面还有一组“抱竿石”,高大的方石中间横勒着一道锈迹斑斑的铁带。按照对称的原则,西面钟楼的南面也应该有如此的“抱竿石”,不过,一个供学生跳高、跳远的大沙坑占据了那里。

抱竿石抱的是旗杆。我想,当年那里一定矗立着带木斗的圆脑袋大旗杆,北京冬天强劲的西北风会把高高飘扬的杏黄大旗吹得刷刷作响,钟鼓楼的铁铃在疾风中左摇右晃,一片叮咚。在皇家官员祭祀队伍里,在虔诚道士诵经人群中,香火袅袅,鼓乐齐鸣,那场面想见何等壮观!

民国时,中院在东南、西南两个角落分别盖起两间白色的平房,大约六米多长。我上学时,东面的是音乐教室,有一架风琴,低矮的几排条凳能够挤下四十来个引亢高歌的少男少女。西面是体育器材室,墙上挂满跳绳、铁环等器械,两座跳箱和几条体操垫占据了大部分地面,这里也是两位体育老师的办公室。

院子中间是黄土铺就的操场。下雨时,教体育的胡希同老师会举着雨伞,嘴里叼着一个晶亮的铁哨,眼睛不眨的在二门看着他的宝贝操场。

“你,说你呢!抄近道你也不怕踩坏操场!”

“回去!回去!别往前走了!”

于是偷懒的孩子会在湿漉漉但却是平整的操场上留下清晰的几个小脚印,几串进来,几串出去。

中殿两侧仍然是一堵开着两孔方门的红墙,进得门来,就到了校园的主要院落——北院。这个院子最大,南北宽约有四十余米。

北院的主要建筑是大殿、后殿、东西罩房。

大殿,以致我们现在还都这样称呼前面文中提到的那个中殿,“面阔5間,(宽)18.5米,进深8.45米,歇山调大脊,黃琉璃瓦綠剪边,五彩重昂斗拱,和玺彩画,前有五级踏步带御路,上雕二龙戏珠。”

这里应该是供奉雷神、进行大规模祭祀的主要场所,也就是神殿。

神殿高大,四角高檐飞翘,铁铃高挂,微风徐来,接着就是叮咚一片,悦耳悠扬,在此起彼伏的各个班级稚嫩的琅琅读书声里,真是上天给予的和谐伴奏。

经过近三百年的雨雪风霜侵蚀,如今的大殿已经显得衰老、孤独。遥想当年,这里也是油漆彩绘、雕梁画栋,金壁辉煌啊。

据记载:民国期间,这座昔日祭祀雷神的皇家庙宇居然也染上了一层政治色彩。一九二五年三月十日至四月十五日,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曾在此主持召开了“国民会议促成全国代表大会”,其目的在于召开国民会议,反对军阀政权。大会取得圆满成功,促进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我想,那时的大殿应该是大会会场。那么,又是哪些国共要人光临了昔日这座皇家庙宇呢?他们为古昭显庙的历史留下一道深深的印痕,他们是谁呢?。

1954年我刚上小学时,大殿是不归学校管理的。那时大殿静悄悄的,平日不见人影,只有一把大“铁将军”看门,透过高大的窗户,一架黑色的三角钢琴给我们这些小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

听老人讲,解放前大殿内还有少量泥塑神像,神像的肚子里还有一捆捆的“纸片”。后来我上学时,从钟鼓楼下面的门缝,我也看见过放在里面的泥像。

1958年以后,大殿被开辟成老师教研室和休息室。记得我们交作业时,抬头就可以看见屋顶精美的藻井和带蓝色装饰花纹的天花。

为了印证记忆,我查看了正在修复的地安门外火神庙资料,这座什刹海东岸昔日的皇家道观,规模要比消失的雷神庙——昭显庙小得多。

资料说:“主殿火祖殿,供奉南方火德荧惑星君,即通常所谓的火祖、火神。火祖殿内原悬有乾隆皇帝御笔之匾及对联,匾曰「司南利用」,联曰「菽粟并资仁,功成既济;槐榆分布令,序美惟修」。”另外,“此殿顶还有一漆金八角蟠龙藻井,精巧无比,在京内并不多见。” (见《日下旧闻考》卷五十四)

我想,当年昭显庙大殿恢弘的气派总不会比火神庙差吧!

据有的老人回忆,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前,大殿被国民党市党部占用,不过人员不多,对学校教学也不相扰。我想,可能只是他们的一个办事分支机构设在这里,不会是整个“市党部”。另外听说国民党的区分部也设过这里,那时这里归北平内六区管辖。内六区掌管整个皇城地区。

大殿南面御路两旁各是一丛茂密的刺玫,春天,一朵朵嫩黄的小玫瑰,爬满绿色带刺的枝头,淡淡的花香,引得无数辛勤的小蜜蜂不辞辛苦的从远方飞来采蜜。而在雨后闷热的夏天,一群淘气的孩子们就会在那里蹑手蹑脚的捉蜻蜓。

大殿东侧稀稀拉拉的长着几株高大的槐树,茂密的树枝、树叶把院子笼罩在自己宽大的绿荫下面,为嬉笑打闹的孩子们遮风避雨。有时,在稍稍停下来的读书声中,我还能听到几声树上啄木鸟发出“咚咚”的敲击声。那情景,直到今天看来也是十分美丽的。

大殿的西侧被开辟成为又一个操场,低年级同学往往被安排在这里进行锻炼。

“后殿五间,歇山调大脊,黄琉璃瓦绿剪边,三踩单昂斗拱,和玺彩画;另有配殿若干。”

大殿后面就是后殿,有石质平台相连,平台东西两侧各是5级石阶,两旁的条石就成为低年级孩子们的小滑梯,常年的溜滑,以致条石上都出现道道沟痕。

高大的后殿后来改成教室,我就曾经在西边的那间学习过。

大殿东西各有一排青瓦罩房,算起来各是十间,大约三十多米长,以前可能是道士们的居所,后来也改成学校的教室。

记得我一年级时,西面的罩房外面还砌有一道白色砖墙,开有三扇拱形小门。由于阻挡教室光线,加上课间孩子们打闹追逐,磕头碰脸,第二年那道墙就拆掉了。如今我还记得那道白墙下面长着丛丛各色茉莉草花,煞是好看。

后殿两侧各是一座独立小院,西边的可能是道长办公室,后来改成教室,东边的是“教育会”。

后殿北面是男女厕所,各有一个窄窄的夹道与南面的厕门相通。

说起“教育会”,这里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全国各地纷纷成立教育会,主管当地教育事宜。北京的教育会就设在昭显庙。

据记载,1923年春,作家老舍由天津回到北京,在北京教育会当了两年文书,就住在教育会,同时又应老同学罗常培的邀请,在京师第一中学兼任国文、修身和音乐教员。

“北京教育会以前,这里是雷神庙”,“这座大殿的东北角有三间小北房,就是老舍先生当时的宿舍”,其子舒乙先生也作文回忆道。

我上学时,教育会小院前后开有两道小门。南面的门开在学校内,平时关着,孩子生性好奇,我们没事趴着门缝往里看,没有动静,没有人影。北面的小门通向学校后面的胡同——教育会夹道。

教育会在民国时名气一定很大,不然怎么会以教育会命名一条胡同呢?凭当时的名气,叫雷神庙夹道,叫昭显庙夹道也未尝不可。

有资料讲,1937年1月在昭显庙建立学校,原名为北平市教育会附属小学,算起来至今也有70年的历史了。

抗日战争时,日本帝国主义在这里对中国的儿童进行长达8年的奴化教育。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重新接管了这座小学。

解放前,在南、北长街上只有一座这么一座公立小学,我的几个哥哥姐姐都是在北长街小学读书毕业的。据他们回忆,解放前也叫北长街小学,不过那里归内六区管辖,是否叫过别的什么名字就不清楚了。

1954年夏天我上小学时,这里已经叫做西单区第二中心小学。1958年后改称北长街小学。

解放前后,由于这里是公立学校,学杂费低,教学质量好。因此,南北长街附近的适龄孩子都纷纷前来报考。那时,我住在南长街老爷庙内的黄羊子胡同,我们院里的4个孩子只有2个考上,另外2个孩子后来才得以上学。

那时,如果有人问:“你是哪个学校的?”我们都会挺起小胸脯,骄傲的回答:“二中心的”。大人就会连连说:好,好,好好念书,将来有出息。

南长街西大街内有一座私立的“立容”小学,设在一所不大的四合院民宅里,没有操场,没有体育活动器械。更重要的是,他们学生的成绩远远不如我们!

那时有儿谚称:机关枪,架大炮,单打立容小学校。看来孩子们的对立情绪还不小呢。

1958年,我们以班为单位参加全区算术、语文统考,在众多学校的同年级中,我们班荣获比赛第一,班主任刘婉然老师为此还获得晋升一级工资的奖励呢。

我们的学校好,地理位置又优越,当时的社会活动总少不了我们北长街小学生的身影。就连在天安门前的少先队观礼我们都被安排在广场国旗杆旁最好的位置。

我上学时是个女校长,姓郭。教导主任姓张,胖胖的,我毕业时她做了校长。

教我们的老师除了前面提到的刘婉然老师外,还有:班主任陈润老师、代理班主任关老师、美术费老师、地理詹老师,音乐李老师,体育老师胡希同老师。我记忆中的还有另一位教导主任俞老师,总务阎林老师,工友李叔叔。

说到李叔叔,我的脑海中显现一个人:瘦瘦的高个子,一身蓝衣,不苟言笑,总是那么严肃。遇到停电时,他就会摇着一柄黄橙橙的木把铜铃,走遍校园。我们的小耳朵其实早就支楞着等那可爱的铃声。尤其是自习时,没有老师相顾,铃声一响,即使李叔叔还在遥远的南院,我们北院的孩子们,就连腼腆的女孩子也会从座位上连呼带叫地往外跑。嬉笑声马上响遍校园,响遍整个古庙。

在那个年代,我们的老师非常注重德育教育,不允许我们对工人们有任何不尊敬的行为。我现在还记得老师说:对邮递员要称叔叔,不要叫“送信的”,不要叫“邮差”。对于学校的李叔叔,见面时我们更是毕恭毕敬的问好。老师说,我们要尊重劳动人民。这样的教诲,我终生难忘。

如今的北长街小学已发展成为“一所既充满现代气息又具有古典园林韵味的学校”,是一所公立寄宿制小学,是北京市教委批准的招收外国学生的试点学校。

如今建校历史悠久、环境古朴典雅的美名使得北长街小学在北京十所实力小学的榜上赫然有名,在网上不时跳入我的眼帘。

嗬,我这个近六十岁的北长街小学的老学长,现在居然还有许多洋学弟、洋学妹了,那么北长街小学和昭显庙的历史也应该让他们知道一些啊!

北长街小学,一所坐落在皇家古庙中的老校,我祝你青春永在!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由北京幼升小网团队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西城区北长街小学2014年幼升小招生简章

西城区北长街小学2014年幼升小划片范围

西城区北长街小学2015年招生简章

西城区北长街小学公布2015年入学通知书领取时间及报到要求

2016年西城北长街小学招生简章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北长街小学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