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国家优化假期安排、提振消费的政策导向,全国多省市中小学及高校将于11月起正式推行春秋假制度,2025年一批学校已纳入实施名单。其中浙江成为全国首个全省推行该制度的省份,广东佛山、湖北恩施等地也同步启动试点,多地将11月12日-14日的秋假与周末衔接,形成5天小长假。此举在保障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既能让学生劳逸结合、参与社会实践,也能联动职工带薪休假释放消费潜力,本文将详细列出纳入2025年实施范围的学校清单,供参考查阅。
全国多省市自2025年11月起实施中小学春秋假制度
一、实施地区与时间安排
- 浙江省
- 全省推行:成为全国首个全省实施春秋假的省份,11个设区市均发布相关文件。
- 假期时间:
- 宁波、湖州、嘉兴、金华兰溪、台州等地:秋假为11月12日-14日(3天),连上周末形成5天假期。
- 衢州:秋假为11月19日-21日(3天),连上周末形成5天假期。
- 金华(除兰溪):秋假为11月21日-25日(5天),与周末衔接。
- 丽水:秋假3天定于11月,初三年级不安排春假。
- 广东省佛山市
- 试点范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 假期时间:
- 秋假:11月12日-14日(3天),连上周末形成5天假期。
- 春假:安排在“五一”假期前后(2天),具体时间待国务院公布2026年节假日安排后确定。
- 湖北省恩施州
- 实施范围:全州义务教育学校。
- 假期时间:
- 春假和秋假:每次时长不少于1周,原则上与法定节假日或双休日衔接。
- 2025年春假:4月7日-8日(与清明节假期相连,形成5天假期)。
- 江苏省
- 政策导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试行将“五一”前3个工作日、“国庆”前3个工作日分别设置为春假和秋假,但未强制推行。
二、政策背景与目的
- 国家政策支持:
- 2025年9月,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相应缩短寒暑假时间,增加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时间。
- 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也提出类似建议。
- 地方实践目标:
- 减轻学业负担:通过调整学习节奏,形成劳逸结合的状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实践。
- 促进文旅消费:11月是旅游淡季,春秋假可分流寒暑假旅游压力,带动餐饮、住宿等消费。
- 提升亲子陪伴质量:气候宜人,家长可利用假期带孩子出行,避开旅游高峰。
三、社会反响与配套措施
- 家长与教师观点:
- 支持方:认为春秋假有利于家庭错峰出行,孩子能更好感受自然和历史文化;教师可缓解教学压力。
- 担忧方:双职工家庭孩子无人看管,可能沉迷电子产品;升学压力大,假期可能变相成为补习课。
- 地方配套措施:
- 杭州经验:提供免费春秋假托管服务,解决家长后顾之忧;组织文体、社会实践等活动。
- 恩施模式:严禁学校布置家庭作业或实践报告,避免增加教师负担;组织学生参与春耕、秋收等劳动实践。
- 专家建议:
- 落实带薪休假:推动企事业单位配合春秋假时间,让家长与孩子“同频休假”。
- 避免“一刀切”:结合本地气候、学期安排等合理设置假期,如北方地区可缩短寒假以调整假期结构。
- 加强跨部门协作:教育部门需与文旅、劳动人事等部门统筹安排,确保政策落地。
四、未来展望
- 政策细化方向:
- 完善监督约束机制,避免春秋假变形走样(如假期变相补课)。
- 规范假期托管服务收费,保障教师假期加班薪酬。
- 鼓励社会机构组织游学、场馆育人课程,丰富春秋假文旅产品。
- 长期影响:
- 春秋假制度可能逐步推广至更多地区,但需根据地方实际灵活调整。
- 政策效果取决于配套措施的完善程度,尤其是家长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