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冷空气接连影响北京,“供暖是否提前”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本市多所高校已密集发布供暖新动态。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纷纷提前启动供暖试运行,通过前期“冬病夏治”完成管网改造与设备检修,全力保障室温达标。各校还升级保障措施,如搭建智能化调控系统实现精准供热,组建24小时应急抢险队应对突发故障。本文汇总多所高校的供暖启动时间、服务举措及咨询渠道,为师生及时掌握校园供暖信息、温暖过冬提供实用参考。
北京大学动力中心发布供暖上水通知
2025-2026供暖季的供暖工作即将开始,2025年10月18日起,我们将对本区域供暖系统进行上水:

相比2024年早发布了半个月:

北京理工大学供暖系统上水通知
2025-2026采暖季供暖工作即将开始,为保证供暖工作顺利进行,雷提前对供暖系统管路、散热器、阀门等进行上水调试和漏点检测,中关村、良乡两校区计划从10月18日开始上水。

中国石油大学供暖保障实用健康贴士
据中央气象台发布的信息,预计16日至21日,较强冷空气将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将出现今年下半年以来最低气温。
北京气象部门介绍,未来几天,北京气温将逐步下降。预计17日开始夜间气温降至个位数,特别是19日夜间,最低气温仅在2℃上下,部分山区的最低气温将跌至冰点以下。
北京今年入冬时间可能明显提前

针对此次天气过程,北京市气象台10月16日16时30分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信号和寒潮蓝色预警信号:

寒风在外,温暖在内,学校已经做好了全面的供暖保障部署,整装待发。确保在需要时为大家开启温暖守护:
供热系统试水通知
为保证今冬正常供热,设备安全运行,将于10月19日~21日进行供热设备的调试和冷态运行工作。届时,请屋中留人,如果供热设备发生“跑、冒、滴、漏”等现象,请及时通知供热维修人员进行维修。:报修/服务监督电话:69741230、应急电话:89740036。
一般情况下,北京市采暖期为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预计今年北京入冬时间明显提前,供暖时间也可能提前哦。
学校的温暖保障已经就位,个人的健康管理同样重要。为了让大家在这场“冬季预演”中从容不迫,星菌贴心为大家准备“保暖秘籍”希望能为你注入满满的热量,助你轻松拿捏这个冬天:
穿衣有讲究-暖得科学不遭罪
遵循“洋葱式穿搭”:内层选透气吸汗的纯棉衣物,中层穿保暖性强的毛衣或抓绒衣,外层搭防风防水的外套。这样既能根据室内外温差灵活增减,又能避免单穿厚衣闷汗着凉。
重点部位别漏风:头部、颈部、腰部、脚踝是“抗寒薄弱区”。头部受凉易引发头痛,建议戴针织帽;颈部受凉可能诱发颈椎病,可搭一条薄围巾;脚部保暖可穿加绒短袜,避免穿露脚踝的鞋子。
防护要到位-避开降温“健康坑”
出门做好“过渡适应”:从温暖室内到寒冷室外前,先在门口站1~2分钟,让身体逐渐适应温度变化,避免突然受凉引发头痛、鼻塞。
减少“冷热交替”刺激:进出空调房、地铁时,及时增减衣物;吃热饭喝热水时,别马上脱外套,防止冷热交替导致血管收缩紊乱,诱发不适。
口罩、护手霜别落下:冷空气会刺激呼吸道,出门戴口罩能减少干燥冷风对喉咙、鼻腔的伤害;手部暴露在外容易干裂,随身携带护手霜,洗手后及时涂抹。
饮食加调理-从内到外补暖意
多吃“温性高蛋白”食物:适当吃牛肉、羊肉、鸡肉等高蛋白食物,搭配萝卜、山药等蔬菜,煮成汤羹或焖菜,既能补充热量抗寒,又能养护脾胃。
喝对热水更暖身:别喝刚烧开的沸水,晾到40~50℃时饮用最佳,避免刺激食道;也可以泡点生姜红枣茶、桂圆枸杞茶,帮助身体驱寒暖身,但容易上火的人要少放桂圆。
少吃“生冷寒凉”食物:刚从冰箱取出来的水果、冷饮、凉拌菜等尽量少吃,避免刺激肠胃,引发腹泻或胃痛。如果想吃水果,可将苹果、梨煮成热汤或蒸着吃。
特殊人群多留意-定制化守护更安心
降温是感冒、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尤其是老人和慢性病患者,必须做好预防。
预防温差型感冒:室内外温差大时,出门前提前10分钟穿好外套,避免突然暴露在冷空气中;回家后别急着脱衣服,等身体适应室内温度再慢慢减,减少发生感冒的概率。
关注心血管健康:低温会让血管收缩、血压升高,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要按时服药;如有条件,每日固定时段测量并记录血压变化。避免晨练过早(建议等太阳出来、气温回升后再运动),运动前先做5分钟热身,防止突发不适。
保护呼吸道和关节:哮喘、关节炎患者,出门要戴口罩(阻挡冷空气刺激呼吸道),出门可戴护膝、护肘,避免冷风直吹引发疼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