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校长和教师的跨学校轮岗,一直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无论是“幼升小”还是“小升初”,困扰教育部门和广大家长的难题,就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太大,家长想为孩子找一个质量好的学校,要花费很多心思与金钱;而普通学校门可罗雀,优秀学校挤爆门槛,不利于减轻学生负担,也不利于义务制教育的推行,当然还会给一些学校、老师带来寻租空间,借此敛财。
所以,才会出现大力推行的就近入学政策。但这一政策带来副作用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而不均衡的核心,就是师资力量不均衡。
为了保证升学率,有经验有能力的优秀教师,大部分集中在优质学校中,而市内的“非热点学校”以及郊区的学校,则师资相对薄弱。这么一来,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家长们还是想尽办法往强校挤,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则难以实现。
如果有校长和教师的跨校流动,这个难题就有破解的希望。之所以这么说,一是因为这样的流动,可以均衡师资,提升弱校的教育质量,二是因为优秀的师资还能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把好的教学经验分享到其他学校去,授人以渔,这就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师资的不均衡。从理论上讲,这个办法可以从根本上为就近入学提供基本条件。大家都差不多了,所谓“ ”也就不存在了。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推论。要真正让师资流动起来,还要解决诸多具体问题。比如,教师的“所有权”归属,就要进一步明确。如果实现“区管校用”,教育部门有权来调配师资,才可能理顺关系,让师资流动成为可能。
此外,流动教师的待遇也该有所考虑。一旦流动,离家远了怎么办?生活遇到困难了怎么办?是不是该给一定的补贴?这样的补贴由谁出?还有就是流动周期该有所多长?如何能做到既提高弱校质量,又能让强校继续保持高水准?如何对他们进行考核等等。所以,让校长和教师轮岗,确实有许多具体细节该斟酌,人们也希望教育部门的办法能尽早出台,对疑问予以明确。
仅靠轮岗一个措施,也很难一下子改变局面。鼓励名校办分校、办集团,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教育,在郊区办新学校,积极改善一些弱校的硬件如校舍、教学环境与用具等政策,也该配套出台,彼此呼应,互相支持。一味药很难治好病,要多管齐下,统筹布局,才有可能获得直接的效果,就近入学也才能实现 “无障碍”。
如果家长们不为自己居住地的学校教育质量发愁了,不再为 出血了,不用一早就开车长途跋涉送孩子上学了,这才意味着就近入学的成功,意味着教育改革取得成效。希望这一天早些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