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北京东城小学于近日开展国学教育,使小学生快乐背古诗,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中华文化。
探索国学教育 建设文明东城从娃娃抓起
北京市教委发布了《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书法、楹联等内容,引导学生们广泛阅读古今文学名著,作为中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基础素材。
从东城区教委了解到,近年来,东城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国学教育探索。本学期,史家小学教师张聪代表本市,参加全国首届语文教学大赛,其执教的《伯牙绝弦》一课,通过组合阅读形式,把国学经典与教材文本相组合,荣获本届大赛特等奖。
区教师研修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室主任蒋杰英介绍,今年3月,《弟子规新解》经北京市中小学地方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列为地方教材。目前,《弟子规新解》已走进东城区30所小学。此外,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提高学生们的阅读素养,东城区开展了组合阅读教学方式研究,重点关注国学经典与教材文本之间的联系。组合阅读为课堂带来了一篇文章变多篇文章的新格局,进一步丰富了教学内容。
快乐背古诗 寓教于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09中学小学部有个室内活动特别受欢迎。这个特别的活动就是集背诵、音乐欣赏为一体的“快乐背古诗”。在该校近日开展的教学观摩会上,该校小学部的孩子们手舞足蹈,快来背古诗,给参加会议的260多名教育工作者留下深刻印象。
孩子们都是109中学小学部的二年级学生,为方便孩子记忆,学校独创了一套古诗操。2013年一年,孩子们做着操,竟轻松背下了70首古诗和10篇古文。校长刘炳辉计划将二年级古诗背诵篇目增至80首,之后每年逐渐增加,孩子们小学毕业时能背出10万字古诗文。“从去年(2013年)9月开始,每天早上7:40-7:50,学生们在教室跟着音乐节拍快乐背古诗。”小学部主管校长王卫军介绍,活动开展以来,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能背诵近百首古诗,一年级学生能背诵30余首古诗,预计小学五年内可完成大约十万字的背诵量。为了加深学生们对古诗词的理解,2014年9月,学校在小学部的一、二年级开设了国学校本课程,每周一节。课上,老师为学生们讲解背诵过的古诗词,结合古诗词延展国学教育。下学期,学校计划推出由本校教师编写的国学校本系列教材。该教材分5册,一至五年级每年级一册,内容涵盖唐诗、宋词、经典古文和《论语》等国学读本。
东城区和平里一小语文教师赵瀛最近正在给六年级学生教授课文《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是印第安人首领西雅图的一篇演讲稿,表达了对故土的眷恋。由于印第安距离学生太过遥远,赵瀛就引导孩子们关注北京,在讲到“善待河水”时,老师就让孩子们了解北京缺水的现实以及南水北调的艰辛;当讲到“照管空气”时,老师就和学生们说起了“雾霾”,让学生们了解清洁空气的重要。
在国学校本课之外,学校还开设了书法校本课,每周一节,经过一年的硬笔书法训练,如今二年级的学生已开始学习软笔书法。王卫军告诉记者,学校希望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孩子们热爱古诗词,从小培养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培育爱国热情,长大成为文明有礼的北京东城人。而让国学文化走进孩子们的生活,需要学校和家长达成共识。本学期末,学校将向每位家长赠送《论语新解》一书,希望家长了解更多的国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