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北京有所学校已有600多岁了吗?你知道一百年前甚至更久远的时候,北京已有小学开始使用原版英语教材了吗?你知道老舍先生还当过两年校长吗?你知道“故事爷爷”孙敬修曾在哪所小学教过35年书?……北京的那些百年老校里,藏着许多你所不知道的秘密!
9、10月份,北京市很多历史悠久的老校迎来了自己的百岁生日,包括清华附中、附小百年校庆、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学150周年校庆等。北京拥有百年历史的学校约有100所,早在一百年前甚至更久远的时候,就有学校开始使用原版英语教材、开展各类实践课程、实行“走班制”……时至今日,曾经的一些好的教育理念又重新流行起来。
【东城区】
据东城区教委周玉玲副主任介绍,东城区拥有百年历史的老校有30多所,数量在北京市排在前列。这些百年老校这么长时间能延续下来,自然有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传承。
【学校档案】
1368年,一座名为报恩寺的寺庙尚未建成,明朝大将徐达便已攻进元大都。庙中的和尚听说明朝军队规定不能进入孔庙,慌忙中把一尊孔子像立于门口,寺庙得以保全。明朝建立后,“假孔庙”便成为官学,因为当时的北京叫做“大兴”,官学便也命名为大兴县学,后来改名为顺天府学,成为明清两朝500余年间的官办学校。
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顺天府学的东半部分改为学堂,称顺天府高等小学堂。1905年改为左翼八旗小学堂,1912年改名京师公立第二十八小学校,1949年改称北京市第三区中心国民小学。至少经历了六次易名的学校,终于在1958年正式定名为府学胡同小学。
飞檐翘角,朱漆大门,两重楹联……寻常过客难免会将这里误认作王府、宗庙,可是,又分明听得阵阵读书声从里面传来。举目细看,大门之上高悬着一块蓝底金字的牌匾——“府学”。到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有着600多年厚重历史积淀、坐落在古风庭院中的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2012年8月,府学胡同小学成为北京市首批33所百年学校挂牌校之一,能够入选,不仅仅因为是北京“资格”最老的小学,更因为数百年来对教育作出的努力与贡献。
▌ 历史遗迹成为“课本”
“记忆中的母校是一座宏伟的古建筑群”,这是1954年转学到府学胡同小学的张爱民在《府学小学阳光育蕾》的回忆文中,对学校风貌的美好回忆。
的确,学校里,庙(大成殿)、堂(明伦堂)、阁(奎星阁)、祠(文天祥祠)四位一体,与现代化的教学楼、园林交相辉映。大成殿前的孔子像,更能体现中国儒、释、道的文化精髓和孔子“君子不器”的教育思想。1984年,学校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府学胡同小学清楚地认识到,历史的遗留,正是实实在在的中华文化教育的“课本”,比如,校园里“动静等观”、“敷礼明伦”等建筑遗迹,正在学生身边潜移默化滋养着他们的文化情趣。所以,在这所极具中国文化情怀、充满现代气息的学府圣殿,传统文化教育一直放在治学的重点位置。
敷礼明伦
在老校友的回忆里,“学校重视传统知识的教学,专门开设了大字课,每周两节。当时同学们都备有一个小布口袋,里面装有墨、砚台、毛笔和涮笔的小缸子,挂在书包旁边。”
时至今日,府学胡同小学的孩子们更是一个个化身成为温文尔雅的“小书生”。学校在校本课程中安排一二年级进行《弟子规》的学习,三四年级开设《笠翁对韵》课程,而五六年级的学生,则要接触内涵更加深入的《论语》知识。
▌文天祥祠前学爱国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府学胡同小学学生们的稚语童声响彻文天祥祠。每年文天祥诞辰,学生都会手持菊花,面向先贤塑像,朗声吟诵《正气歌》。文天祥祠就坐落在府学胡同小学之内,成为学校的德育教育基地。
在老校友、老教师的脑海中,50年前的文天祥祠是一座两进院落,当时作为校工的宿舍。有时在校园中漫步,就会不知不觉地来到文天祥祠,想起那段为国家命运而抗争的故事,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民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不由自主地浮上心田。
曾有老校友动情地回忆,当年学校每当新学年开学,都会带着新生到文天祥祠接受开学第一课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
【学校档案】
▌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贵族学校”
王宝初1923年入读育英学校,高中未读完就在本校做图书馆管理员,后来入艺专学习三年,回校担任美术教师。
他回忆说,在他上学的时候,学校学费很贵,一学期每个学生要交26.7元大洋,因此这个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当时的社会名流、显贵、资本家和地主的子弟,学校也被称为“贵族学校”。
育英学校延聘的教师,大都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外校教学有方的教师,也要设法重金延聘过来。由于当时育英学校拥有一大批第一流的优秀教师,所以学生往往都能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
育英学校的课程设置,最初有国文、格物、致知(数学),并有宗教课和英文。到了1923年时小学部还有宗教课,课本是《天路历程》,讲基督教圣经故事。后来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基本是按照教育部的规定设置课程,但由于教会学校的特殊地位,课程仍有宗教内容。
为了提高英文程度,从小学四年级起就用美国出版的《英文津逮》原文课本,这些课本从美国直接寄来,全书无一汉字。到了中学阶段,连数学、化学、地理都逐步用英文本,就连《三民主义》课本也是用英文印刷的。
▌ 百年前“走班制”自主选课
学校的教育思想是按照美国模式确立的,重在发挥自由竞争,发展个人才能。学校除了基础课外,还开设选修科,并开展多项课外活动,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毕业后,成为有知识、有专长,能适应升学或工作需要的人才。
育英学校的课外活动很丰富,设置了天文、地理、音乐、美术、体育、文艺、戏剧、技能、科学研究,以及社会问题等多种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打破班级界限,可以选择参加。
学校在课程表内定出统一的课外活动时间,聘请本校教师或校外有专长的人士担任辅导教师。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发展,获得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也训练了技能。毕业后如不能升学,也可以一技之长服务于社会。这项设施,当时在中学中间育英是首创,现在仍有参考价值。
如今,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包括灯市口、礼士、北池子和东高房四个校区。为了实现课程资源共享,让资源带学生均能从中受益,除国家课程外,学校统一开设6大类、40余门自主课程,每周拿出一至两个半天时间,以校区为单位实行“走班制”,各校区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潜能,自主选择课程。
北京市前门小学是一所拥有147年历史的名校。前身为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的巴氏觉罗学堂,校址位于前门外打磨厂内中段路北的李真人祠,为崇文区境内最早的公立小学,招收的学生都是清朝贵族和达官贵人子弟。曾更名为铁柱宫小学、打磨厂小学,前门区第二中心小学、崇文区第三中心小学等。一九九六年与同乐小学合并,改名为前门小学。
前门小学悠久的历史赋予了她深厚的传统校园文化,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学校百年来培养了大批人才遍布海内外。著名导演郭宝昌、唐朝乐队主唱丁武等都是从这所百年老校走向自己光辉的未来的。孙毅老将军、冰心老人、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都曾为学校题词,勉励师生。
北京市汇文第一小学(丁香胡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当时是一所教会学校,经过一百多年的历史变迁,1978年正式更名为丁香胡同小学。1998年,学校成为北京市教委寄宿制学校。2010年12月22日,经教委批准学校恢复了“北京市汇文第一小学”校名。
教学区目前还保留了汇文时期的“德厚斋”、“高林斋”两栋早期建筑物和十几棵古树,成为学校历史的见证。
从这里走出去的莘莘学子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其中有些人成为著名的专家和学者,国学大师启功、“两弹元勋”王大珩、旧石器考古学家贾兰坡、桥梁专家曾威、著名演员雷恪生、国家领导人刘延东、徐庆平、歌唱家朱明瑛、原国家足协主席年维泗等等……著名的“故事爷爷”孙敬修曾经在这里任教达35年。
著名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于1918年7月18日被京师学务局委任为“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兼国民学校”(现东城区方家胡同小学1918年-1920年)校长。在这短暂的两年时光中,老舍先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校的发展倾尽心血。在老舍先生担任校长的两年里,他优秀的人品和文品深深地影响着学生们,为学校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厚的文化食粮。他先后为孩子们创作了《小坡的生日》、《青蛙骑手》、《宝船》等作品。
时至今日,方家胡同的小学生们还在上演老校长的作品《宝船》;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中,学生们会深情地演唱校歌,纪念这位可亲可敬的老校长。
北京市东城区回民实验小学创建于清末宣统元年(1909年),是北京市最早成立的、离天安门最近的民族老校,初建时名为“清真第五学堂”,位于东花市清真寺 内。1940年,西北第二小学正式更名为“穆德小学”,由于学校学生骤增,办学条件急需改善,当地回教会众纷纷解囊相助。1941年,由著名回族京剧艺术 家马连良、侯喜瑞、汉族艺术家萧长华、尚小云、叶盛兰、荀慧生及花市地区回族百姓义演募捐建造。
学校的前身是清朝名将洪承畴的赐园——洪庄。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由京兆尹钱晋锡在此创办了北京历史上第一个义学——“首善义学”。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首善义学”经过大规模的修缮扩建,改名为“金台书院”。 同治十三年(1874年),应试学子陆润庠金榜题名中了状元,“金台书院”也因此得名“状元府”。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推行学校教育,书院遂停办,改为顺直学堂。随后又曾几易其名为京师公立第十六小学、东晓市小学、北平市第十二区中心国民小学、九区中心小学、崇文区第一中心小学等。2011年7月1日,金台小学正式更名为北京市东城区金台书院小学。
【西城区】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
坐落在北京琉璃厂古文化街北侧的“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前身是“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创办于1912年,9月5日是她的成立纪念日。原属北京市宣武区,2010年并入西城区。
黄城根小学
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位于古老的皇城脚下西黄城根北街,前身为创建于1904年的内务府三旗初等第六小学堂。1906年改为北洋官立第二小学堂,是最早的公立小学之一。曾经过十几次的校名更迭,1958年改为黄城根小学。
宏庙小学
宏庙小学始建于1883年,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位于常年沸腾的西单商业区以北宏庙胡同内。它前身是清代的义塾,1883年改为“镶蓝旗官学”,1901年命名为“宗室觉罗八旗第六小学”。1914年改为“北京师范附属小学”。1917年改名为“北师附小”。1928年改名为“北平特别市立师范附属小学”。1942年改名为“北京市西单宏庙实验小学”。新中国成立以后数易校名,如“二区中心小学”、“西单区一中心小学”、“西城区第一中心小学”。至1958年更名为“北京市西城区宏庙小学”至今。
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
清宣统二年(1909年)9月19日,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在北京石驸马大街成立附属小学,定名为京师女子师范学堂附属两等小学堂,招收女生4个班;这就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前身。1911年,更名为国立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实行三学期制。1912年,开始兼收男生。同年夏,迁入手帕胡同34号(今18号)现址。
【其他区县】
清华附小的前身是“成志学校”。成立于1915年,专为清华教职员工子弟求学而设,清华大学冯友兰、朱自清、叶企孙、马约翰、潘光旦等著名教授都曾在成志学校先后被委任校董事会成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清华大学被迫南迁,成志学校随之南迁,在西南联大度过了艰苦的岁月。1946年秋,清华大学由昆明迁回清华园内,1946年12月12日成志学校复校开学。
1952年8月,成志学校中学部和小学部分离,成志学校小学部则更名为清华大学附设小学。1960年,正式更名为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扶轮小学
北京市丰台区扶轮小学始建于1911年,它的前身是职工养习所,1918年,交通部在此建立“长辛店扶轮小学校”。2013年学校校名恢复为北京市丰台区扶轮小学,是丰台区唯一的一所被市政府命名的百年学校。
卢沟桥一小
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第一小学坐落在古老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小学校,学校建立于一九一四年(民国三年),是一所县立小学,校舍是由一座旧庙改造。“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同年改名为宛平县第二中心小学。一九八六年改名为卢沟桥第一小学。
石景山区北辛安小学始建于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名为河北省宛平县第一区北辛安镇两级(初级、高级)小学。中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改为河北省宛平县北辛安镇中心小学,为6年制完全小学。1949年改名为北平市第十九区第一中心小学。1952年改名为石景山区第一中心小学。1958年改为现名。1964年,分出12个班组建北辛安第二小学,原校改名为北辛安第一小学,1981年将北辛安第一小学和第二小学合并成一个学校改为现名—北辛安小学。2012年5月13日,学校增加了幼儿部。
北京市大兴区第一小学是北京市大兴地区建校最早的学府,其前身为“黄村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更名为“黄村初级小学堂”,民国七年(1918年)更名为黄村初级国民学校,民国十年(1921 年)更名为大兴县第四区黄村区立小学,1945年更名为黄村中心小学,1948年更名为黄村完全小学,1963年更名为“黄村第一小学”,2004年更名为“大兴区第一小学”。
北京市密云县第二小学
北京市密云县第二小学的前身就可追溯到1594年,那时称为白檀书院,1904年改为密云高等小学堂。1919年,学校开设了国文、算术、地理、体育等课程,并另设分校。1928年改为密云县立第一完全小学,增设常识、历史、三民主义等课程。1949年,改名为密云师范附属小学,1956年改为现名。
北京市延庆县第一小学
北京市延庆县第一小学,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时任延庆知州的芮泰元在此建成书院,名曰“冠山书院”。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废科举、兴洋学”的旗帜下,书院改建为延庆州高等小学堂。1998年学校更名为“延庆县第一小学”。
采写|新京报记者 杜丁
部分资料来自学校网站
如果您也有幼升小相关升学问题可以关注北幼升小网微信账号“北京幼升小(bjysxwx)”,回复“咨询”二字获取留言咨询页面。我们将尽力为您分析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