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教委举行推进会,相关负责人会上表示,未来相关举措将持续发力,农村地区优质教育资源覆盖持续扩大,比如,北师大未来科技城第二小学、第二中学,清华附中昌平学校等名校就即将在昌平区开工建设。
扩大农村义务教育资源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一年中,为扩大农村义务教育优质资源,本市组织实施了高校支持附中附小、教科研支持中小学发展、民办教育机构参与学科教学改革、协助中小学引进外教等项目,项目经费增量持续向郊区倾斜;据统计,2018年,这些“扩优项目”中新覆盖了34所郊区学校。同时,北京市还加大了对城市副中心的支持力度,启动实施了31对 “手拉手”学校帮扶工作;落实《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要求,北京市教委统筹西城、海淀等区域优质学校,与回天地区11所小学实现了“手拉手”帮扶。
“春雨计划”
同时,北京市还整合多方力量,推动建立农村质量提升支持体系,先后借助高校力量启动了农村质量提升、在部分农村寄宿制学校设立社工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撑服务体系研究三个项目研究。在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行动研究项目——“春雨计划”中,目前包含通州、昌平、顺义、密云和延庆五个区在内的30所农村中小学已经参与到项目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孵化、提炼和总结出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有效策略,辐射和带动农村地区中小学整体质量的提升。针对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现状,北京市依托首师大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服务体系研究,引导社工深入寄宿制学校开展个案心理辅导和学生课外活动资源的开发;同时,北京市还全面摸排了全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建立“一生一档案”,制定相应的教育关爱措施,借助社工专业力量,对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给予帮扶。
优化探索招生入学机制
为改善农村校生源结构,部分区在招生入学机制上也进行了优化和探索。比如朝阳区,在落实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分配政策时,倾斜了农村校推荐分配的比例,以高出城市学校2个百分点的方式,为农村学生带来更大的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为继续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下一步,北京市将继续兜底线、补短板,并尝试由“输血”转“造血”,进一步提升农村教育发展的自觉性和自信;同时加强具有农村教育特点的问题研究,为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新突破。
声明:本文节选自北京晚报,由北京幼升小网团队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