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东,回民小学(原北京市宣武区回民小学)美术教师、中学高级教师职称、北京市学科教学带头人,曾先后获得“北京市首批美术学科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区创新标兵”、“区课程改革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在各级各类教学评优活动中,王爱东老师多次获得国家级、市级一、二等奖,她主持的科研课题获市级教育科研课题一等奖;王爱东老师曾出版个人专著《美韵清风》,主编北京市民族教育丛书《民族工艺教育读本》,她辅导的学生荣获国际、全国青少年绘画大赛特等奖、一等奖……
这一系列荣誉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内涵,那就是王爱东老师对学生们的爱、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对学校的深情、对专业发展的精益求精。在王爱东的人生历程中,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正是这样的追求使得她渐渐走进一种美好的境界。她说:“享受童心童趣的快乐,体味教育教学的幸福,我愿意在回民小学这块充满着温馨与爱的沃土,辛勤耕耘,播散希望,成就梦想。”
感悟美的世界
我国著名美学专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人生来就有真善美的需要,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王爱东通过让孩子们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用美的规律塑造美的自我,用美的规律塑造美的生活,进而走进美的世界,成就人生的完美。
在她看来,美术学习,欣赏是关键的一步,首先要让孩子们感受到美的世界。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以大量、丰富、充分的感受为基础的。遵循这一规律,方能引领学生以愉悦的心情享受美的意韵,领略其中的情趣,进而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感。
欣赏教学之前,王爱东老师总会为学生们提供充实的资源,精心为学生准备与作品相关的文字、图片、音像、实物等不同类别、不同内容的资源,并在教学中,以不同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获得更加直观、生动的感受。
王老师以《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一课为例,给我们做了精彩的展示。为了便于学生了解齐白石,理解白石老人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王老师查找到有关白石老人的文字资料几十篇,图片近百张,她将这些资料进行筛选,调整,去粗取精。欣赏课上配合教材在学生面前展现了白石老人的生活印记,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走入白石老人的生活。她又为学生展示了白石老人书法、篆刻、绘画等各个领域的艺术创作及不同绘画阶段的艺术作品,展现了白石老人作品特有的艺术魅力,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最后,以图文并茂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白石老人的无限敬重。
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理解的过程中,渗透着学生独特的情感与体验,面对同一幅艺术作品,每一位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因此,王老师将学生作为审美主体,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通过自己的审美经验,用丰富的想象去充实作品的细节,进行审美再评价和再创造,培养学生感受美、赏析美的能力。
采访中,我们有幸和孩子们一起欣赏梵高的《吃马铃薯的人》。王爱东老师首先指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及绘画风格,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及这一时期作者的一系列作品。学生在分析画面中色彩、光线和构图时,王老师循循善诱地启发学生们:这幅作品为什么选用灰暗色调?梵高这一时期的作品为什么大多表现底层人物形象?在讨论和交流中,学生们体会到,这一作品反映了梵高对生活在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同时也隐含了他自身生活的凄苦。学生在对众多资料的品悟中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并没有羁绊梵高对绘画艺术的热烈追求,进而对梵高产生了敬佩之情。
在欣赏课的学习中,王老师引发学生们深刻的思考,引导学生逐步去感悟:不是画家创作了作品就是作品的终结,而是需要通过自己积极的体验,与作品对话,理解作品中蕴含着的丰富文化内涵。
可以看出,王爱东老师在不断丰富学生感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欣赏作品,通过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和再创造,不断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课改之初,王爱东老师以“创新美术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的个性插上自由的翅膀”为教科研课题,在美术教学中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法表现主题,展现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她依据美术课程标准结合高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进行课堂教学内容和结构的改革,以认真求实的态度、大胆创新的精神使每一节课都体现出精品意识。
这样,本来比较简单的美术教学任务变得极其繁杂,各种美术材料的购买、美术作品的设计与剪裁……每天都在为学生能够拥有更加广泛、生动的美术创作空间而辛勤忙碌着。
表现美的世界
美术教学包括造型表现、欣赏评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个领域,这四个领域的学习都是以知识技能为基础。作为美术教师,王爱东引导学生通过对美术语言和技能的学习,不断提高学生表现美的能力。
在学习准备上,王爱东在“足”字上下功夫;在学习方式上,她在“活”字上下功夫;在学科整合上,在“实”字上下功夫;学习评价在“巧”字上下功夫。“足”、“活”、“实”、“巧”成了王爱东老师的教学风格的四个关键词。
在国画课之前,王爱东老师会为每位学生准备好毡子、调色盘、颜料、墨、图样、水、笔垫、不同型号的毛笔,还会根据绘画主题为学生准备不同性能的宣纸。为了画好动物的皮毛,表现出皮毛的质感,她为学生选择“特皮”宣纸;为了表现山水花卉的层次,她为学生选择“净皮”宣纸;为学生学习包装准备各种质地、各种颜色的包装纸、彩带、彩球、彩色铁丝和各种形状的盒子;一节节写生课前,她将十几盆植物、几十斤的水果和蔬菜、十几种动物标本,一份份地摆在学生的写生桌前……
平时,王老师随手收集生活中废弃的材料,那些装饮料的瓶瓶罐罐、布头、装修的边角料、各种包装电器的泡沫板、各种废旧的盒子、一次性餐具、宾馆中的小梳子等等,都变成王老师的宝贝。充足的储备,满足了不同课型的需要,拓展了学生创作的空间,展现不同学生的个性。
在教学中,王爱东注重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力求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美术表现技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她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主动完成学习任务,调动学生内在的创造力。她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通过任务驱动、角色需要、特长选择使学生感受集体力量的巨大,享受集体智慧的结晶,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充满友爱和互助的场所。
在教学策略上,则采用层层深入、差异比较的方法突破难点,通过环节的精心设计,让学生的知识层次向纵深发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精神。
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不是单一学科能做得到的,必须强调课程的综合性。王老师以美术学习为主体,注重与其它学科相结合,融入语文、信息技术、德育等学科的内容,通过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创作主题、不同学生的需要和不同的评价标准,王爱东老师采用立体实物展台、平面绘画展览、承办学生个人美术作品展、建立特长生电子档案等方式,并精心设计评价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向、激励、促进的作用。她从各角度去评价学生,积极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创意,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散性思维的求异能力放在首位,让学生们自由自在、充分地倾吐自己的感受,体现自己的个性,显示自己的潜力与智慧。
在低年级新教材的教学中,她以新理念为指导构建全新的教学框架,实现在游戏中学习生动活泼;在探究中学习积极主动;在合作中学习团结协作;多元化激励评价增强自信。
作为北京市小学市级学科教学带头人,区美术联合跨校教研组组长,王爱东老师积极协助美术教研员做好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她和老师们共同在全国、市区优秀课堂教学中汲取营养,进行教学研究活动;利用假期收集、撰写宝贵的教学资源,创建了美术学科教案、课件及民族工艺教学资源库,与全区美术教师共享研究成果;指导青年教师参加市区比赛获得优异成绩。他们以勤于钻研、团结互助的精神相互感染着,在校内校外都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这份浓浓的情激励大家忘记疲倦,分享着奉献他人的快乐,体验着将研究的精髓奉献给学生的美好感受。
为了使所有孩子在艺术美的陶冶中健康成长,王爱东老师用辅导学生获得的全部奖励买来美术参考书,添加美术用品。她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美术比赛,在休息日咨询、报名、交画、辅导孩子完成美术作品,有时更是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接送的工作。当比赛要求送交作品照片时,王老师会为学生的作品一张张拍照、核对姓名、填写参赛表,常常忙到夜深人静。
2004年起,王爱东老师先后主持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课题及北京市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她和课题组的老师们倾情投入,奔赴北京市东南西北各城区进行学习交流,实现了对课题的广泛了解、深入研究,完成了多节市级教学展示课及课例交流工作,并在在北京市教育科研课题表彰会上做经验交流。
2007年10月26日,以“智慧教师 生命课堂”为主题的王爱东美术教学专场研讨会召开。这是区教委举办的研讨会,也是对王爱东老师专业教学的最高奖励,还是她成长过程中的切身体会:“智慧教师”是点亮“生命课堂”的火种,“生命课堂”是“智慧教师”成长的沃土。王爱东老师所在的美术组荣获“区教育系统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先进组”称号。
采访中我们还得知,在完成了计算机信息管理、实用美术等三个大专学历学习的基础上,王爱东还不断拓宽学习领域,又进行了管理方面的两个大学本科和“美术学”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在满足个人全面发展、更有效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她还利用长假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考察民族风情,采集民间工艺素材。
在新课程改革时期,她认真学习《走进新课程》、《大教学论》《教育走向生本》等教育理论书籍,依照新课程理念,通过自身的进修和不断的学习,她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使得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质的飞跃。
得法于课内,因而让学生享受到美的教育;得益于课外,让学生享受美的实践。王爱东老师为孩子们展示了一个多彩多姿的美的世界。
创造美的世界
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技能是学生进行创作的基础,情感是进行艺术创作的源动力,情感能通过艺术创作得到进一步升华。王爱东老师的教学通过活动中启迪灵感,通过情境焕发活力,在实践中美化生活,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产生创作的动机。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并联系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王爱东老师精心设计游戏、表演等活动,让学生来参与、交流、体验、表现生活,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通过创设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情境中积极观察、想象、思维和创作,让学生在自觉参与状态中学习,富于感情色彩的情境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震动,焕发了学生创作的活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王爱东老师力求将美术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鼓励学生尝试运用自己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美化生活,在艺术实践中创造美好的生活,她和孩子们一起创造着美的世界。
2003年的开斋节,回民小学承担了绘制“牛街新貌百米长卷”的任务。长卷铺开整整占据了多半个体育馆,王爱东老师带领学生设计长卷内容,在休息时间分批指导学生绘制长卷,一批学生休息了,另一批学生又来了,周而复始。期间,王老师天天准备各种绘画工具,蹲在地上一份份分配,跪在地上进行指导,不断的换水、刷盘、盛颜料、收拾地面,指导学生修改了近千幅小样,其中的辛苦和劳累时刻挑战着体力的极限。
隆重的开斋节盛典当天,百米长卷挂在马路中间,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孩子们在长卷旁自豪地向来宾介绍着心中的牛街,宣传着民族团结,幸福洋溢在孩子们的脸上。国家民委、市区领导在长卷留言,过往行人对孩子画出的精美、壮观的长卷赞不绝口。百米长卷留存了千年古街原貌,描绘出现代新牛街的风采,成为一幅历史资料长存的宝贵画卷。
在校园环境建设中,体现学校“人和、个性、精品”的办学理念、凝聚着王爱东和全校师生智慧、汗水的一幅幅艺术创作诞生了。他们共同绘制了“我健康我快乐” 的彩虹健廊,表达着学校各民族师生的美好愿景;构建了主题民族工艺大厅;创建了以剪纸艺术、环保工艺品及学生个人才艺作品组成的艺术长廊;借助葫芦的吉祥寓意打造了“福路腾”特色景观……此外,还有王爱东老师和区美术跨校教研组老师创作的传承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致的“诗扇廊”。
校徽、专用教室内墙、主题文化墙等专用场地的图案都来自她的设计,在校徽、专业教室、专用场地、主题展板、出版书刊的装帧设计中,在专业教室的彩绘、蜡染墙、陶艺墙的制作中,每一个作品的背后都是一张张草图无数次的修改。休息日,王爱东老师来到学校趴在冰凉的地上放大着图样;工作日的晚上,她仍在苦苦思索,度过了很多不眠之夜,废弃了无数个不满意的构思,拌着清晨的第一屡霞光迎来满意的微笑。
2005年,王老师和学校师生以各式各样的彩灯、礼品包、糖果包为对象,将扎染、蜡染的技术用于其上,拓展了民族工艺的运用领域。
2006年,北京市“民族少年奔向舞动的2008”主题教育活动在回民小学隆重召开,王老师和美术组老师们共同运用剪纸技法设计制作了福娃迎奥运等剪纸作品。孩子们手握小剪刀剪出展翅高飞的和平鸽、生龙活虎的福娃体育项目、舞动的巨龙,小巧灵活的双手制作纸制京剧表演服装、巨型京剧脸谱,彰显出学生们扎实的民族工艺知识和技能。
2007年,王爱东老师带领美术组的老师创作了一组以马勺为载体的绘画工艺作品,又成为校园文化中鲜活、亮丽的风景。
2007年的春节刚刚过去,王爱东老师担当起了筹建回民小学民族工艺博物馆的重任,她每天设计制作博物馆模型,大到每一面墙、每一扇窗,小至一扇扇门、一个个消火栓,都要经过仔细测算,精确缩小,再在其间制作展台、装饰墙、博古架等。休息日,她和学校领导一同到北京城的各个角落收集各种民族工艺品,并将从各种渠道收集来的展品进行登记造册,规划展品的分类、摆放、展签说明,精心查找有关资料确定一个展品所属民族。在王爱东和回民小学干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展现我国五十六个民族风土人情的民族工艺博物馆迎来了回民小学八十周年校庆盛典。
……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王爱东老师在和回民小学师生创造美的世界的同时,她也在积极探索着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使得美的世界的创造有了平台和载体。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王爱东和同事们深入开展校本课程的研究。炎热的暑假,他们去剪纸之乡、陶艺之乡学艺,忘却了干裂的嘴唇、酸胀的双脚和蚊叮虫咬后红肿的皮肤;寒风凛冽的季节,他们行走在陕西灯笼村冰冻的土地上,留下了探求民族艺术的艰辛足迹。
在开发蜡染课程内容时,王老师业余时间除了去进修学习,剩余时间就是到图书大厦和北京图书馆购买和查找有关书籍,一次次从城东跑到城西,购买所需材料,从南城跑到北城,丰富课程内容素材。大年初三的北京地坛庙会上闪动着学校领导和王爱东老师的身影,他们在寻找着蜡染老师,向苗族艺人请教蜡染技术。
蜡染从失败到成功需要经过很多次实验,每次实验都要先把布洗净熨平,再在布上用蜡绘制图案,之后进行染色,脱蜡、清洗、再熨平,这一道又一道的程序,往往需要几个小时的连续工作才能完成,所以只能安排在结束了一天教学工作之后的业余时间,有时甚至赶不上回家的电梯。她经常还要在夜晚把实验过程中拍摄的照片和总结的文字资料编成教学材料。
终于,由米君兰校长和王爱东老师编著的《民族工艺校本教材》系列14册出现在回民小学师生面前,包括美丽的剪纸、古朴的陶艺、奇妙的扎染和蜡染、精美的包装等灿烂的民族工艺,再现了我们儿时那遥远的记忆:枕头上精心刺绣的花朵、节日窗户上题材丰富的剪纸、春节期间墙壁上喜气洋洋的年画、洋溢着浓郁民族色彩的蜡染……
琳琅满目的民间艺术品,生动地记载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智慧,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默默地传承着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采访结束时,王爱东老师一再强调,自己的快速成长得到了市、区教委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也得益于学校领导的亲切关怀,更有着同事和老师们的无私帮助。
子曰:“兴于计,立于礼,成于乐。”王国维说孔子教人是“始于美育,终于美育”。蔡元培说美育是从胎教到幼小中大乃至整个人生教育的全过程的。王爱东老师借助于美术,以自己独有的魅力和风格,演绎着美的世界,带给孩子们的是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