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北京百万中小学生迎来新学年。同时将迎来多大变化,涉及新考试,新教材,新课程,新课间,新学位、新梦想……2024版新学年,北京中小学“新”字连连。在这些新动作、新现象背后,隐藏着哪些值得关注的教育新启示?2024年首都教育综合改革将释放出哪些重磅信号?具体内容一起来看——
北京中考将迎来重大变化“小四科”不再计入总分
2025年北京中考将迎来重大变化,生物、地理、历史、化学将从考试科目变为考查科目,不再计入中考成绩。中考总分为510分。
考试科目中,道法变为开卷考,总分80分,其中笔试成绩70分+综合素质评价10分。
考查的不单单是学生单纯记忆的知识点,更看重学生的观点,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过程性评价,因此同学们还是要理解学习。
物理科目中实验操作考试融入日常课堂教学、随堂组织,考试分值为10分。
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更换新教材
据教育部教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每个学科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强调要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强化实践,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素材选择、编排方式等,均以此为依据进行了修订,进一步体现了育人为本、素养导向。新修订的统编教材体现了三大变化:
一是全面系统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二是突出文化育人功能,进一步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习内容。三是进一步推进国家安全教育、法治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相关重大主题教育内容进教材。
此外,教育部教材局相关负责人还介绍,此次修订工作还特别注意将社会关注热点问题统筹考虑,比如,在语文教材修订过程中,注重加强幼小衔接,调整了一年级上册教材内容设计,降低了教材难度。
中小学课间10分钟延至15分钟
据北京市教委最新消息,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将对课间安排做出整体统筹优化,原则上落实15分钟课间时长,提供更加从容的课间时间,引导师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走进阳光,享受更加健康活力的校园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将因地、因校制宜对课间安排进行自主优化调整,引导学校干部教师主动设计、积极参与学生课间活动,从“课间活动的管理者”走向“课间活动的共同参与者”,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更好支持。各学校将在校园内补充必要的体育器材,例如皮筋、沙包、羽毛球等,在公共空间增加棋类等趣味性的玩具,为学生创造更加适宜的课间休息环境,引导学生利用课间走出教室放松休息、有益社交,适量活动,为后续学习做好充分的身心准备。
同时,市区两级还将强化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秩序,严禁拖堂和提前上课,不得随意缩短学生课间活动时长,不得对学生课间活动设置不必要的约束,坚决杜绝课间禁止学生出教室的问题。
据了解,按照现行的规定,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学生每天的课间活动分为小课间和大课间,其中小课间为10分钟。此次调整,小课间增加的时间主要是从大课间里优化调整出来,均匀的分给每一个小课间。
优化调整后,小学阶段上午到校、下午放学和午休午餐时间保持不变;初中阶段除放学时间稍延后5分钟外,上午到校时间、午餐午休时间整体上保持不变。
多渠道增加新学位,新增50余所学校
最近几年,北京初中毕业生人数一直呈大幅度增长的趋势。而且未来几年,增长趋势会持续下去。
据北京市教委发布的《2023-2024学年度北京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显示,北京初中在校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今年初三在校生有11余万人,明年毕业生逼近12万,预计将比今年增加4549人,后年则超过13万。
为了缓解入学压力,确保适龄人口有学上、上好学,新学年北京各区将继续新建、改扩建学校,多渠道增加中小学学位供给,落实好2024年“新增2万个中小学学位”的市政府实事任务。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今年新增55所学校,涉及西城、朝阳、丰台、海淀、石景山、房山、大兴、顺义、昌平、密云、怀柔、延庆、亦庄、通州、门头沟15个区。
2024年9月,城南地区将新投用北京十一学校丰台中学、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高中部等4所中小学,总计将提供4500个学位。此前,首师大附中官宣扩建,新建教学楼2栋和多功能综合楼1栋,新建总建筑面积26829.88平方米,解决了学校校园占地面积不足和教学用房紧张两大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早前,人大附中第二分校也开始了改扩建工程,新建教学楼和各类室内室外活动场,预计2024年9月完工并全面投入使用。改扩建后,学校建筑面积将翻一番,增加23323.39平方米....
这一系列的动作指向,意味着北京孩子在家门口上一所的好学校的机会会越来越多。
“课程改革年”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新课程
2024年,北京正式进入“课程改革年”,北京将构建高质量的课程体系。毫无疑问,“课程”将会是北京中小学新学期的关键词之一。北京市教委发布的《北京市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北京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要坚持课程育人理念,统筹国家、地方、校本三类课程实施,建设具有首都特色的地方课程,建设特色课程、特色课程群、特色课程体系,持续构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育人体系。
可以预见,在新的学年,加强特色课程建设,探索以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主题课程等多形态并存的特色课程建设模式,鼓励学校聚焦培养目标,充分挖掘资源,建设特色课程、特色课程群、特色课程体系,以特色课程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是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如何优化,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整体提升育人质量,则是特色课程建设的关键。
考试命题增强应用、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
最近几年,北京中高考的考试命题形式越来越新颖、灵活,通过设计创新性、综合性、开放性试题,考查思维过程以及创新素养发展水平,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途径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启发考生多角度思考,展现思维广度。例如,今年中考数学卷的一道几何综合题,考查的就是学生灵活运用全等、相似、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旋转变换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的解法多样,为具有不同经验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切入点。高考物理试卷中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利用弹簧设计加速度计”把加速度这个非电学量转换为电压表两端电压这个电学量,通过基于设计原理的问题设计,考查学生创新思维。
在市教委发布的最新课改实施方案中,指出要深化考试命题改革。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诊断、反馈、改进和激励作用,坚持以学定考、依标命题,坚持核心素养立意、能力素质导向,引导教学回归课标、回归课堂、回归育人。不断提升命题质量水平,增强试题的应用性、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这也意味着,不论是中高考,还是日常考试,考试命题都将会更加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来建构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养,将会是新学期的一大重要趋势。
建议学生学习知识时一方面强化思考和思辨的过程,看清知识本质,去发现知识背后的逻辑结构,另一方面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遇到新知识多进行关联思考,形成知识网络,在经历和思考中不断延展自己的知识体系,增强对复杂现实问题的理解力和解决力。
“跨学科”成教学方式新主流
新课程、新教材、新考试命题会带来学习方式的变化,必然也会带来教学方式的改变。
在北京市教委最新发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也对教学方式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加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研究指导,鼓励教师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促进学科间的合作。这也就要求老师们不仅要精通自己所教授的学科知识,更要具备跨学科整合的能力,能够在教学中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探索并实践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鼓励教师采用项目式学习法,通过设计跨学科、情境化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发展技能。这种教学方式强调团队合作、自主探究和批判性思维,使学习过程更加主动、有趣且富有成效。
支撑学生连续培养集团直升成中招新看点
在北京“多渠道、新载体”的基础教育改革思路下,以多样化的方式,帮助更多的学生获得多元化的升学渠道和成长路径,是新学期教改的重要方向。这也意味着,北京高中升学将逐渐减少单纯以考分升学的人数比例,增加升学渠道。这一目标的实现不是通过取消中考,也不是简单的电脑派位,而是形成较大规模的新的育人载体。
在育人体系构建方面,北京将构建不同尺度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既有集团尺度的,也有区域尺度的,还有全市尺度的。在市级层面,北京将坚持“指标到校”等市区统筹的入学方式。在此基础上,市教委鼓励各具特色的高中教育集团在建立连续培养机制以支撑学生的连续培养。
目前北京正在实施的“1+3”培养实验,“2+4”育人模式,以及今年启动的集团直升等,意味着北京基础教育正在形成更为丰富和灵活的育人载体和渠道,未来,北京市还将陆续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拓宽不同的升学渠道,为家长和学生提供更加立体化、多元化的升学选择,从而有效缓解升学焦虑。
全新赋能:人工智能技术贯穿教育全过程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各类AI产品推陈出新,教育的逻辑被重新定义,人工智能正深刻地重塑我们的课堂与学习方式。
今年年初,北京宏志中学、北京市第八中学、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等6所中小学校成为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41所中小学校成为市级智慧校园示范校。
应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挑战,新的学年将会有更多的学校借助新的技术,提升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让科技的力量在适合的教育场景中发挥作用,让学生从学会知识转向学会学习,助力课堂教学和学生高质量成长。
从最新发布的课程改革方案来看,人工智能、数字化也将会贯穿在教育的各个过程。例如以北京智慧教育平台为枢纽,部署智能作业、互动课堂、辅助阅卷、教育评价等数字教育工具;以智助教,支撑教师备授课,实现减负增效,让教师有更多精力去从事创造性育人活动;探索人工智能对学生体育和健康情况的监测预警机制;探索人工智能对学生学习成长情况的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
可见,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越来越成为推动教学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
温馨提醒:北京市中小学教育大事件可查看2024年北京幼升小全年大事件:新建校合并校、教育新闻、招生动态等重要入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