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北京林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2025年新生入学指南来啦!为助力孩子顺利开启小学生活,本指南涵盖学习、学科、生活全方位准备。学习用品需备轻便双肩包、简洁笔袋、HB铅笔及软橡皮;学科用品依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特性准备相应本子、电子设备等;生活用品则包括易开不漏水的水杯、舒适运动鞋等。此外,家长还需协助孩子调整作息、培养自理能力,做好心理调适,共同迎接新学期的挑战,让孩子在北林实验的校园里快乐成长!
2025年海淀区第四实验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心理指南
一年级新生入学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他们从幼儿园生活向小学生活的转变,心理上会有一些适应的困难和压力。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年级新生入学心理,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孩子。
心态管理
可能遇到的问题
01. 开学初期孩子的不适应问题
幼小衔接是难度最大的:上学后的主要任务、学习方式、作息时间、班级规范等都与幼儿园时候大不相同,跨度很大。短时间内能够适应的孩子只是极少数,大部分懵懂的孩子都要学着去适应。
02. 焦虑情绪
焦虑是小学新生较常见的情绪问题,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负性情感,常会表现为不安、烦躁、惊慌,行为上变得退缩、过度顺从,或暴躁、恐惧上学等。
03.写作业问题
课堂上对老师的话经常听到半句、丢掉半句,甚至会认真地把没做完的作业交上去。这不是孩子的缺点,而是这个年龄的特点。六七岁的孩子稚嫩的心智经不起超负荷用脑,每次专注用脑15分钟左右。
可能的原因
01. 离开熟悉的老师和同学产生的孤独感
在幼儿园里,通常班里配有两位主班老师和一位保育员,老师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机会较多,几乎是一整天的活动都在一起。到了小学,往往是一个班主任和多位任课老师面对二三十个孩子,老师们没有办法与孩子一一及时沟通,孩子在心理上有一种被老师忽略甚至冷落的感觉,加上新的同学关系还没有建立,难免产生孤独感。
02. 家长的高期待高要求带来的压力感
幼儿园的学习以激发兴趣为主,家长很少对孩子提出硬性的学习要求。但进入小学后,家长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得好好抓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对孩子提出一系列要求。
孩子每天的表现成了家长情绪的“晴雨表”,家长的焦虑情绪直接感染孩子,致使孩子也产生了焦虑。
03. 对小学各项规章制度产生的畏惧感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以游戏为主开展活动、进行学习。而小学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有较严格的要求,坐、立、走都有明确的要求,讲究制度化、秩序化,学习内容以学科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为主,各项任务都会规定完成的期限,他们会明显地感觉到约束太多、不够自由、学习负担重。入学前,孩子带着对小学的憧憬而来,却因“小学不好玩”而产生失落感和畏惧感。
心理适应指南
01. 完成角色转换
孩子成为一年级的小学生,爸爸妈妈是需要认同并且接纳:我一个小学生的家长了。孩子在成长,父母亦是如此。父母要建立适应孩子上小学的家庭生活秩序,如作息习惯、学习习惯等。
02. 主动调整心态
很多家长朋友很重视孩子的幼小衔接,却不了解一年级孩子的学习特点,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要面对多重困难,对孩子上学后的各种“缺点”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家长的焦虑、紧张情绪会让懵懂幼稚的孩子更加茫然,不知所措。
在孩子达不到要求时,家长们要保持温和、鼓励的态度,发火、吼叫和厌烦情绪,会摧毁孩子的心智,让孩子感到害怕、恐惧、逃避家长。这样的结果得不偿失。
03. 熟悉环境的变化
孩子面对陌生的环境难免会感到不安,家长可以提前关注学校微信公众号相关内容,以便了解学校最新情况,让孩子对即将进入的学校有所了解,帮助孩子做好心理铺垫,减少不安情绪,培养对学校的向往之情。熟悉的事物可以带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孩子更容易把上学当成一件有意思、值得期待的事情。
04. 留下成长印记
生活中需要仪式感,上学也不例外。对孩子来说,充满仪式感的活动能够让孩子更专注、更有动力地投入到学校生活中来。开学前让孩子和新学具、新书包等拍照,记录第一天入学等,制作属于孩子自己的入学纪念册,也可以发一发朋友圈,为孩子的成长留下成长印记。
开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如准备文具、给新课本包书皮、整理书包等,尽可能的让孩子参与到其中来,使他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初步学会自立。
05. 模拟校园生活
家长可以在家中按照学校作息时间,安排一日活动,陪孩子模拟上课,提前熟悉入学流程。帮助孩子了解在学校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求助对象。例如可以和孩子一起练习不开心了、东西找不到了、迷路了等场景下的求助方式,告知孩子在学校要主动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帮助孩子积极融入校园环境。
06. 合理处理分离焦虑
一年级学生刚入学的时候可能会出现焦虑的情绪,会哭闹,这是正常现象。家长面对孩子的焦虑行为,切忌批评、指责,这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加剧孩子的不安。如果孩子的情绪表现得比较激烈,家长应果断做出选择,可带离一旁安抚情绪,或直接交给老师,让学校老师来安抚处理。切忌花过多的时间和孩子反复拉锯纠结,这样反而加重了孩子的依赖心理。正常情况下,孩子都能在一周到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适应小学生活。
07. 增强上学的欲望
可以和孩子聊一聊自己小时候上学的故事,回忆快乐的小学生活,告诉孩子进入小学不仅可以交许多新朋友,认识新老师,还可以读更多的书,学更多的知识。要有意识地告诉孩子,在小学将体验到种种幼儿园体验不到的乐趣。
家长还可以带领孩子一起浏览学校公众号的历史推送文章,提前了解学校的各种趣味活动以及小学生活的特点,让孩子感受到小学生活的丰富多彩,让学生对小学学习生活充满期待,增强孩子上学的欲望。
08. 进行有效沟通
孩子入学后家长不应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家长需要从孩子的生活健康、思想品德、兴趣爱好、情绪行为、伙伴关系等多个方面关心孩子,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每天放学后,家长可以留出时间和孩子聊天,倾听他们在学校里的经历。无论是开心的事还是遇到的困难,都要耐心倾听,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心和支持。比如,孩子说:“今天我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家长可以回应:“哇,太棒了!你肯定很开心吧,妈妈为你骄傲!”如果孩子说:“我和同学吵架了。”家长则可以说:“能和妈妈说说为什么吵架吗?我们一起想想怎么解决。”家长每天与孩子进行亲子交流,伺机通过言语、表情、动作、身体接触等途径让孩子获得支持感。
09.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困难
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家长要给予及时的帮助。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作业,检查作业完成情况,针对孩子不懂的知识点进行辅导。但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而是引导他们思考,让孩子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孩子在做数学题时遇到了难题,家长可以问:“你觉得这道题可以从哪个条件入手呢?我们再仔细看看题目。”
10. 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社交
家长要鼓励孩子主动与同学交往,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可以教孩子一些社交技巧,比如如何打招呼、如何分享玩具等。当孩子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友好地解决问题。比如,孩子说不想和某个同学一起玩了,家长可以问:“是不是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了?我们一起想想怎么和他好好沟通,说不定你们还是好朋友呢。”
小学生的心理适应是一个重要的过程,需要家长、学校和孩子共同努力。通过家长的细心陪伴与引导、学校的专业支持与教育、孩子自身的积极调整,相信孩子们一定能够顺利度过这个适应期,在小学阶段健康快乐地成长,开启美好的学习之旅。
温馨提醒:2025年一年级新生开学前需关注新生开学报到时间、新生分班、预防接种本、小学校服订购等多个环节,详情可收藏查看2025年北京市各区各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开学准备超全信息汇总:订购校服、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家长会等